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黔东南州国资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以“三个聚焦”为抓手,通过主责主业重塑、融资渠道拓展和项目驱动发展,全面推进州属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三项关键举措的具体实施路径与阶段性成果,为其他地区国企改革提供有益参考。黔东南州国资委以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为主要手段,对州属国有企业进行系统性重构。通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制定了《州属国有企业布局调整优化重组方案》,明确以能源资源、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三大领域为切入口,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这一方案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国有企业布局分散、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局面。
在具体实施层面,州国资委采取了分类推进的策略:一是新设立州能源集团、州旅产集团和贵州苗侗医药集团3家专业化集团公司,强化核心业务板块;二是对2家现有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消除低效重复建设;三是对4家企业进行优化调整,剥离非主营业务,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这种“新建+重组+优化”的组合拳,形成了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新格局。
针对融资平台公司这一特殊类型的国有企业,州国资委专门制定了《州属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转型实施方案》,采取梯次推进方式对8家州级融资平台公司进行全面改革转型。方案明确要求平台公司从传统的政府融资功能向市场化经营实体转变,通过整合资源资产要素、调整运营架构、扩大经营范围等措施,解决“资产总量小、信用等级低、营收利润差”等突出问题。州政府将此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黔东南州国资委通过多元化融资和政策性争资双轮驱动,为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以来,州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各类融资96笔,总金额达16.72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历史债权清收力度,回笼资金3.2亿元,进一步盘活了存量资产。
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方面,州国资委指导企业精准对接国家和省级政策导向,成功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0.87亿元,这些资金重点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有企业还获得了"四化"基金支持0.76亿元,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州国资委还创新性地建立了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国有企业开展专项对接活动,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推进资产证券化、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途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企业短期资金需求,更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财务基础。
项目建设是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支撑。2024年,黔东南州监管企业共完成产业投资38亿元,实施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和带动性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紧密围绕州委州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方向,在能源、医药、旅游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州能源集团大力推进“天然气进园区、进景区”工程,目前已在岑巩、榕江、麻江三县实现投入运营,天柱、台江两县和黔东工业园区也已达到供气条件。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为企业带来了3542万元的营业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当地能源结构,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为产业集聚创造了有利条件。
苗侗医药文化产业作为黔东南州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州国资委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贵州苗侗医药集团实施的“苗侗医药文化产品进景区”项目,已在西江、肇兴、榕江、镇远等著名景区建成5个产品展销旗舰店并投入试运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炉山苗侗医药文创产品手工坊店建成并投入运营,将传统医药文化与现代文创设计相结合,开辟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州国资委还建立了项目全周期管理体系,从谋划储备、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实施全过程跟踪服务。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同时,强化项目考核评价,将项目建设成效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有效调动了各方积极性。
黔东南州国资委通过“三个聚焦”的有力举措,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在聚焦主责主业方面,通过系统性重构形成了更加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在聚焦融资争资方面,构建了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在聚焦项目建设方面,实施了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
这些改革举措的深入实施,使州属国有企业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发展活力不断释放。特别是在能源保障、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等关键领域,国有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黔东南州国资委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计划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州属国有企业新格局,为黔东南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