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锚定“十五五”规划:区域公共品牌如何激活地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来源: | 作者:马思佳  和君咨询品牌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11-10 | 1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20次提及“标准”,明确提出“增强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强化标准引领、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区域公共品牌已从地方特色名片升级为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其发展路径正沿着标准化筑基、区域化协同、国际化拓展的方向全面升级,成为地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一、政策溯源:十五五规划划定区域公共品牌三大发展坐标

《建议》围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确立了清晰的政策框架,其核心可概括为三大坐标。


标准引领:以全链条规范筑牢品牌根基

《建议》明确要求“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高标准联通市场设施”,将标准化贯穿品牌建设全流程。这一导向打破了传统品牌“重宣传轻标准”的误区,强调从生产到流通的全环节规范。青海政协委员祁小慧提出的“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标准体系,旨在推动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质量发展。江苏更通过修订《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作为品牌入选核心条件,使“盱眙小龙虾”等加工类品牌实现从“风味特色”“标准标杆”的升级。
图片
江苏盱眙小龙虾(图源:盱眙发布)


区域协同:依托战略叠加激活集群效应

《建议》指出要“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叠加效应”,为跨区域品牌协同提供了政策依据。区域公共品牌不再局限于单一行政区划,而是成为联动产业集群的纽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依托“提升发展能级”的政策支持,推动川渝茶叶公共品牌协同发展,统一“川渝高山茶”标准体系,通过跨区域冷链物流网络共享,使品牌辐射力提升40%。长三角地区则以“一体化”政策为支撑,整合苏浙皖特色农产品品牌,在上海共建“长三角生态农品馆”,实现品牌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


生态赋能: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建议》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将生态属性作为品牌核心价值。区域公共品牌成为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贵州茅台镇严格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划定赤水河5公里核心保护区,同时推进智能化酿造改造,实现基酒产能与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平衡。青海则聚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通过“政府背书+第三方认证”双轨制,使区域标准与国际绿色标准互认,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溢价能力。
图片
青海有机牧场(图源:青海新闻网

二、破局关键:政策落地的三大实施抓手


构建动态标准体系,强化政策刚性约束

借鉴江苏经验,建立“国家标准+地方特色+国际衔接”的三级标准体系,将《建议》要求细化为可操作的指标。推行“品牌标准终身责任制”,对违反标准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如青海对滥用“绿色有机”标识的农户取消补贴资格,确保标准落地见效。


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激活战略叠加效应

落实《建议》“健全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在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建立品牌协同联盟。推广成渝茶叶协同模式,通过统一品牌运营、拆分利润分成,破解跨区域品牌“各自为战”的难题。同时依托跨区域大通道建设,打通品牌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深化数字赋能,打造消费新场景

响应《建议》“强化新技术应用,打造消费新场景”的号召,构建“数字溯源+智能营销”体系。推广青海“数字身份证”模式,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可视化;借鉴“直播电商+产地直连”模式,打造如“盱眙小龙虾节云直播”等消费场景,使品牌触达效率提升3倍以上。
图片
直播电商助农(图源:花开盱眙

三、结语:政策红利下的品牌发展新征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标准化区域化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已清晰可见。从四川“天府粮仓”的标准筑基,到长三角的协同共赢,实践充分证明:区域公共品牌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微观载体”,是激活地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钥匙”。
未来,唯有紧扣政策导向,将标准贯穿始终、以协同破解壁垒、用生态塑造价值,才能让区域公共品牌真正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粘合剂”、绿色转型的“先锋队”、消费升级的“加速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坚实的品牌力量。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