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2的前一天,泡泡玛特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77.1港元,估值高达惊人的千亿市值。想到他会火,但火到这个程度还是让人直呼意外。我身边的一个好友曾参与泡泡玛特AB轮融资,当初的艰辛历历在目。从看不懂,到追着投,到上市大火,泡泡玛特可以说又创造了中国新消费产业的一个传奇,但围绕泡泡玛特的争议仍然没有停止。
首当其冲的问题,泡泡玛特凭什么达到千亿市值?
首先,就要搞清楚泡泡玛特是什么?潮玩手办?盲盒零售?IP运营?这三个标签似乎都相关,但似乎又都不准确。我们从三个标签来逐一分析:
标签1:潮玩手办。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潮玩手办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4.6%,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763亿元。所以如果把泡泡玛特定位在潮玩手办的赛道,似乎很难支撑1000亿的资本估值,所以潮玩手办更多的是他的产品形态。
标签2:盲盒零售。根据泡泡玛特的招股说明书提供的数据,其主要营收来自于“盲盒”零售收入,仅2019年,盲盒收入占比超过企业营收80%以上。盲盒零售是一种业务模式,其本质就是把玩偶销售以博彩体验的方式实现消费持续变现。这种商业模式创新,把传统的销售套路变成了极具粘性的价值链路。它再次证明了一条商业铁律:让消费者上瘾就是一门大生意,买到心仪的款型如同中了头彩,没买到就非常不甘心,继续下注。如果说这种业务形态可以支撑千亿市值,似乎也有些勉强。
标签3:IP运营。招股书显示,泡泡玛特目前共运营93个IP,包括12个自有IP、25个独家IP以及56个非独家IP,其中最深入人心的IP非Molly不可。而且在业务说明中非常明确的阐述了围绕IP的设计、商业开发与运营管理,但必须指出的是看似丰富的IP库中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只有那个深入人心的Molly,其销售贡献过于突出,是典型的大单品模式。目前还看不出又第二个超级IP出现的苗头,因此这种大单品是否能支撑千亿市值也值得商榷。
但如果把这三个标签按照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拍个顺序,似乎又是另外一番商业场景:
上游是IP设计与开发,链接着众多极有才华的设计师群体,中游是基于盲盒销售的业务模式和零售渠道,下游则是极具吸客能力的潮玩手办以及用户群体,而泡泡玛特作为这个链条的整体运营商和服务商,似乎可以与大家所公认的IP超级玩家迪士尼的运作逻辑和操作模式作为对标和参考依据。
因此,泡泡玛特的千亿市值背后的逻辑更应该是对未来价值的定价和期许,而绝非简单的当下经营的回报。
逻辑一,泡泡玛特把握了未来十年主流消费者的内在消费喜好和消费关键驱动,一句话押对了未来十年的消费红利;
逻辑二,泡泡玛特围绕IP投资、IP设计、IP运营构建了完整的价值链条,每个环节背后核心资源的经营都可以构筑竞争壁垒;
逻辑三,泡泡玛特快速布局终端,形式灵活多样,特许门店、自动售货机等,最大密度覆盖核心用户;
逻辑四,泡泡玛特属于当前赛道的领军者和开拓者,对标国际IP运营巨头的发展轨迹,资本认可度可见一斑。
可是,我们也必须对千亿市值保持清醒的认知,其背后的风险仍然值得高度警惕。
首先,IP产品的生命周期不确定,泡泡玛特无法保证市场吸引力到底会有多久,就算是当前大火的MollyIP,是否能持续具备品牌号召力都是未知数,更何况第二个超级IP尚未出现;既是Molly这个大IP本身,内容体系仍然非常单薄,能否迅速构建出更为立体更丰满更具传播力的内容体系将是超级IP经营是否具备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其次,围绕IP运营构建完整的生态链条和价值闭环的道路还没有完全走通。特别是下游围绕粉丝的用户运营,构建一个极具粘性和文化属性的社群经营形态和服务模式才是泡泡玛特真正实现可持续经营,持续得到资本市场青睐的关键所在。
泡泡玛特绝对算是中国新消费的典型代表,看得懂也好,看不懂也好,它已经存在了快十年,从早期的举步维艰到当下的大红大紫,其实都不用过度解读。不管资本市场的态度晴雨表会如何变化,泡泡玛特在当下肯定做对了什么,肯定站对了方向和趋势。然而对于新商业物种的考验的绝不是短期的爆发力,真正的考验是经得起周期的波动,若干年后是否依然还在那里。衷心的希望泡泡玛特能够把这个商业传奇演绎成真正的品牌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