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制度到底多久才需要更新一次?
来源: | 作者:和君咨询建筑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4-08-15 | 235 次浏览 | 分享到:
假如将一家企业的制度体系类比于衣柜:其中制度制定,是买衣服;制度实施,是穿衣服;而收拾衣柜,则是制度管理。如果衣柜不常收拾,时间久了,衣柜里面就会杂乱无章,找衣服、穿衣服就会变得低效;同时,收拾衣柜也是检视各衣服的过程,有的衣服刮破了,需要缝缝补补;有的衣服发霉了,需要及时清除,否则就会感染其他衣服;有的衣服没有任何的裤子能够搭配,我们还需要思考是把衣服扔掉,还是买一条新裤子。

制度的管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 “制定、实施、评估、修订和废止” 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开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收拾衣柜:制度的 “形”


把衣物叠放整齐,是收拾衣柜的最低要求。同样地,先不论制度体系如何先进、如何引领员工奋勇向前,起码得看起来 “像那么回事” 。当一家公司的制度发现以下几种现象时,那制度体系就该修订了。

01

完备性缺失,大量工作没有抓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制度的出台,是对企业当下主要矛盾的一种回应。虽然制度无法穷尽所有的业务场景,也没必要穷尽所有的业务场景,但如果企业内部某种负面情绪与不满正在蔓延,就需要在制度端进行回应。

比如,一直以来公司对于项目经理的任命比较随意,缺乏明确的标准。在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公司的项目经理供不应求,缺乏标准不会带来显著的问题。但行业下行阶段,项目经理岗位成为 “抢手货” ,如果任命程序与选择标准缺乏明确的规定,企业内部便会丧失公平性。因此,出台相关的制度便很有必要。

02

系统性不足,同级制度标准不一


在前几讲中,我们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制度体系如何策划,好的策划是制度成体系的有效保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又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线条制度堆砌、碎片化管理,制度与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交叉、不衔接、不一致、空白等现象。

如果上述现象普遍存在,就到了制度需要 “整理” 的时候了,其中有个最明显的特征:同类型的下属企业,制度结构差异明显,相关的要求标准不一。比如一家建筑企业有四个区域公司。在各公司成立之初,总部为了规范管理,制定了相似的管理标准。但时间长了,因为各种意外的扰动,每家公司会形成不同的管理习惯。虽然各区域所处的市场环境、拥有资源、发展阶段各不相同,管理模式、管理风格、管理颗粒度也各不相同,但是各区域之间制度体系差异度过大,不利于公司的统一管理,需要在共性与个性之间进行有效平衡。

03

可操作性欠佳,执行者无所适从


不能执行的制度,对企业没有任何正面的意义,只能带来相反的效果。当然,不能执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制度要求与业务事实差距过大,在事实层面即 “不可执行” ;二是制度规定不明确或内容相冲突、缺少统一操作模板和表单,制度的可操作性较低。

对于以上两种情况,前者需要考虑是否需要对制度进行整体修订,或者在不可突破的强条规定与实际情况之间,寻找到一条 “中间道路” ;后者则需要设计好配套的业务流程或模板与表单,让制度更加工具化、可操作化。


穿着得体:制度的 “气”


衣柜整齐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可以快速找到合适的衣物。但找到衣物,不一定能形成合适的搭配。若想穿着得体,还需要一个前提——职责清晰。

清晰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是制度有效执行的基础。职责清晰,企业运转的气血才会通畅。我们常常会发现一家企业制度标准很明确,但没有相关的部门、岗位去承载相应的职责。企业在修订完制度之后,一定要对组织结构、部门功能、岗位职责进行配套的检视与优化。

比如一家企业发现项目部在资金使用方面普遍存在随意的情况,便规定项目部必须每月制定资金收支计划,并要求只有计划内的资金当月才可以支付。这项制度出台之后,项目部的财务人员、商务经理、项目经理,总部的财务人员与财务总监,都会增加某些职能。配套的岗位职责、审核流程、监督机制与考核指标,也都需要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企业不同的层级机构,一定要明确制度管理的相应职责。拿一家三级管理的建筑集团举例。

项目部是制度的执行层,主要职责有两个:一是监督项目部员工按要求执行制度。二是如果制度要求与业务实际脱节严重,需要及时形成反馈机制。

子/分公司是制度体系最核心的管理层, 一方面需要贯彻落实集团的各项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在集团制度的整体要求下,制定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细则与指南。

集团总部是制度体系的决策层,核心职责有三个:一是组织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根据上位制度要求及时修订集团的要求;二是发挥顶层统筹的作用,把集团各部门和各业务板块的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找到集团管理的 “最佳实践” ,使企业体系能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三是发挥领导组织作用,促进制度全周期工作的开展,对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穿出品味:制度的 “神”


制度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化制度为无形,实际工作中大家很少会把公司制度 “掏出来” 。员工的追求已经不再停留在合法合规、按章办事,而是在不违背公司要求的基础上,如何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创造更多价值。

归根到底,制度只是一家企业的 “底线要求” ,员工都按照制度办事,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 “不犯错误” 。但 “不犯错误” 与 “做得不错” 之间,是存在巨大的鸿沟的。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提出了著名的 “助推” 理论:不用强制手段和硬性规定,就能保证同时获得 “最大利益” 和 “自由选择权” 。这股轻轻推动员工做出最优选择的力量,就是 “助推” 。通过该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让员工按要求做事,最好的方式就是这个要求符合员工自己的利益。改变员工行为最好的方式,并不是行政命令,而是让他“心甘情愿”。

为了实现 “助推” 的效果,仅仅依靠制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大量的 “情景设计” 。因为想要说服一群人改变行为,需要考虑到他们处理问题的脉络、在特定情况下的偏好,以及与其他团体成员互动的方式。与其强调你不希望的行为,不如赞美你希望的行为。

比如,一个部门经常迟交报告,如果直接公布未交报告的数量,很可能会加重这种情况。因为这相当于在公司公开告诉大家,迟交报告是普遍现象。如果通过制度要求,规定谁谁谁如果晚交,就会被罚款多少钱,便会使情况更糟。因为制度颁布之前,大家或许还会凭借 “如果晚交报告,会影响其他团队工作” 的内疚感进行自我驱动。一旦贸然采用罚款手段,便是直接把这种 “晚交报告” 的普遍行为升级为对抗性的暴力手段。也会将员工之前的内疚感,转化成愤怒与恐惧情绪。相反地,设计一个小机制,按时交报告的部门会得到相应的肯定,则能更好地改善情况。

企业制度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制度管理

企业的制度管理包括制度的制定、实施、评估、修订和废止等全过程,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开展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制度的完备性、系统性、可执行性等方面出现问题后,需要进行及时修订。

除此之外,制度修订后,配套的岗位职责、审核流程、监督机制与考核指标,也都需要进行调整,各级组织也应明确在制度管理中的不同功能。

最后,制度只是一家企业的 “底线要求” ,不能奢求依靠制度解决所有企业的管理问题。在管理实践中,与其强调你不希望的行为,不如赞美你希望的行为,用 “助推” 的手段来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