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建筑行业下行期,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哪些挑战?
来源: | 作者:和君咨询建筑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4-12-09 | 723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在劳动密集型的建筑行业尤为如此。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量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仍停留在 “人事管理” 这一初级阶段,严重制约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从职能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升级为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又关乎和企业的生死存亡。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今天,通过体制机制的科学设计,以稳固提升人员整体素质,激发员工能动性,是解决企业人员结构性不足、提升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本讲中,让我们先站在行业的视角,谈一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当今时代面临的宏观形势。

总体而言,建筑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三大困境:低下的从业门槛、低微的社会认同、低效的管理体系

低下的从业门槛


建筑业作为传统支柱型产业,是我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当前而言,生产效率低、建设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以及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依然是建筑行业的痛点。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建筑行业依赖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模式,导致整体生产率偏低,制约了行业的迅速发展。过去几十年,建筑行业得益于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以低成本的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建筑从业者的减少,工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工人就业观念的改变,建筑业劳动力严重断层,未来很可能会面临 “无工可用” 的危机,对行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同时,材料和设备的供应链问题也是阻碍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因素。诸如供应商选择不当、物流不畅以及信息共享和合作意识的匮乏,都是长期以来建筑业生产率难以提升的原因。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建筑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必须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可以说,造成行业总体门槛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因素是整体的商业环境不鼓励企业创新。众所周知,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然而,当前行业内部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导致技术更新缓慢。这种情况使得建筑行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恶意竞争现象明显。低门槛意味着行业内的参与者众多,但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通过价格战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当前行业内部的人工素质普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一方面,许多建筑工人的技能水平有限,难以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另一方面,行业内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导致项目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严重限制了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直接导致了行业长久处于低位锁死的窘地。

低微的行业认同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如今,愿意投身建筑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其中的缘由,大家都能道出一二,譬如工作的艰辛与收入的微薄,环境的恶劣与社会的忽视,还有那一份随时可能失去工作的忐忑。特别是在新经济、新行业如火如荼的今天,更多的青年被那些社会地位较高、工作强度相对较低的服务行业所吸引。

让我们来看一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 1978 年至今,中国的劳动报酬在 GDP 中的占比,除了在 1984 年达到 55% 的峰值外,其余年份均低于 50%,与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劳动者报酬占 GDP50%~60% 的比重相比,则明显偏低。例如,日本的汽车工人的年薪普遍超过 30 万人民币,中国的产业工人与之相比,相形见绌。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偏离经济规律的市场价格、各个环节的食租者等等,种种乱象既让人痛心,也令人无奈。

除了收入分配不合理外,社会认同感低也是我国建筑业缺乏吸引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长久以来 “重教育、轻技能” ,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同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却普遍缺乏投入,师资力量薄弱,备受忽视。这里面就存在很多严重的错配。当前,每年都有上千万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许多高学历的青年人才,甚至开始竞争一些非常基础的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苦恼。这之间的错配令我们唏嘘不已。

对比德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独特的双轨制教育体系为高端制造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初中毕业之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上高中,还是上技校。无论哪种选择,社会都没有歧视,选择的依据仅仅是个人的禀赋与兴趣。技校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地位方面与白领阶层相差无几,在收入方面甚至还略有领先。

由此可见,建筑业从业者认同感偏低,是个长久以来形成的系统性问题。提升从业者的社会认同感,需要社会各界长期的努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时间。


低效的管理体系


自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 “新质生产力” 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其中,具备更高素质的劳动者被看作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最富活力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较于传统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较低要求,新兴产业则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他们不仅能够开发和利用更多的生产要素,更是加快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创新人才队伍的关键。这类创新人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引领行业科技进步、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另一类则是掌握多维知识、熟练运用新型工具的技能型人才。

但无论是创新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他们的形成只是一种结果,其培育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机制引导与体系保障。

比如对产业工人的培养,就需要社会与企业共同发力。企业需要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比如技能培训、安全生产培训、职业道德培训等;同时,社会相关机构要构建产业工人技能评价体系,通过技能认证、精准考核等方式,确保工人技能水平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此外,实施产业工人标签化管理也是提升工人培养效率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每个工人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记录其参与过的项目、技能水平、培训经历等信息。这不仅能够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选人用人的参考,也有助于工人自身职业规划和发展。

除此之外,随着建筑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深,项目管理人员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未来项目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工程管理知识,还需熟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同时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因此,在项目管理人员的培养上,应重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用各种方式拓宽管理人员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管理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与工作积极性,建筑企业需要设计一套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应打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注重对员工的有效评价与科学激励。同时,这一体系还应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与发展,为员工提供持续的培训与学习机会,帮助员工提升各项工作所需的技能与能力,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困境

建筑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三大困境:低下的从业门槛、低微的社会认同与低效的管理体系。其中低下的从业门槛导致了行业的低水平竞争,而低水平竞争又是从业者职业认同感不足的根源。对于企业而言,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升级,是提升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