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具领先优势和发展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途径。自2010年开始布局,到2024年国资委部署推动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提出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超前布局、梯次培育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生物制造、6G等未来产业,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
图1: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政策脉络演进
从国资布局来看,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向战新产业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国有资本重点支持央企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注入该类产业的央企资本金占央企资本金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
图2: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情况
从资本市场来看,截至2024年11月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上市公司数量超过2070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9%;总市值达36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38%。从板块分布看,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其中,创业板占比30%,科创板占比25%,北交所占比7%,创业板、科创板与北交所合计占比高达62%。
图3:A股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情况
虽然国资央企在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上取得关键进展,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上已占据一定份额,但“十五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仍将是央国企未来战略发力的重点方向。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在发展现状还是政策规划上,均存在一定趋同性。大部分地区未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色和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发展路径,而是盲目地向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中。
我国虽已打造形成若干标志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但由于受到地区集群发展空间限制,加之引领型标志性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尚未形成集群互补式发展态势,距离高质量集群式发展的目标仍有差距。
“十四五”期间,部分龙头企业曾因关键核心技术“断供”遭受巨大冲击,这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十五五”期间需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新兴产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安全保障能力。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从以模仿创新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基础科学投入、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成果高效转化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高精尖人才,但中高端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全国各地争相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精尖领域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迅速攀升,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更是“一人难求”,严重制约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布局在国内,在国际市场的发展经验、自身能力(特别是国际化运营能力)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尤其对国际市场准入的技术壁垒、政治干扰因素准备不足,以及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竞争的应对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各国纷纷认识到新兴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及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因此,央国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需关注其关键问题,在“十五五”规划中提前谋划布局,方能在未来竞争中实现突破,真正借助这些产业打造出“第二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