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刚结束,作为养老行业人才储备池的养老服务专业也备受瞩目。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养老服务专业历经了从无到有、由少变多、逐步做大做强做优的演变过程。开设老年服务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由2004年的3所发展到现在的150余所;技工院校2018年专业目录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在本科教育方面,2019年增设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老年学专业,填补了老年教育在本科阶段的空白;2021年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更名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
但目前的人才供应远远满足不了老龄事业的发展需求,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或因学校自身软、硬件的不足,或因遇公共资源瓶颈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岗位需求对接不够紧密。目前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中需要的多为“护工”,“工”就是照顾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大多数是农村务工或下岗人员担任;“护”的工作主要是各级护士学院毕业的护士担当,但护士人手比较紧缺,缺乏专业培训技能的“工”人又不能胜任,这就导致很多养老机构虽有“房”,却不能满足养老的需求。与此同时,为数不多的养老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实际动手能力的欠缺、养老机构的用人需求限制和所能提供的薪酬待遇等现状,出现专业对口就业率比较低和工作后流失率比较高的现象。
社会认知度、薪资待遇、晋升通道等有待提高。根据中新康养产业研究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提及做老服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学生选择最多是“亲戚朋友不认同”53.23%,其次是“社会地位低”33.87%,“没有明确的升职加薪的机会”32.26%,“工资待遇低”29.03%。一方面社会需要养老专业人员,但是养老行业存在社会地位低、升职加薪难、技能提升不明确和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工作缺乏信心,流失率相当大,某种程度也是制约了养老产业稳续发展。
促进养老服务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加快人才培养、培训,加强实践和指导,从教育端、产业端双向为养老服务事业保障人才输送。
一是引导社会对养老服务专业的认识。要改变社会对养老服务者的传统观念,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从业者的社会地位、社会福利和工资待遇等。政府和企业需要给予养老服务者在工资待遇、职业规划、职位晋升、社会保障及社会地位提供通道,让更多青年愿意进入养老服务业工作。
二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对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来讲,要想培养学生的老年护理和老年产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各院校需要不断增加投入,建立一定数量和规模的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三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通过承担养老领域横向课题,编写教材和专著,使科学研究推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建立集“产-学-研”为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师生共同参与到企业一线,一方面为创新技术转化为科研项目提供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对师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产-学-研”一体的专业合作模式,可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研究氛围,从而有效激发参与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使校企合作朝着实用、高效、互惠的方向发展。
每一个行业要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积极应对老龄化,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养老人才,让教育先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养老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