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实现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产业承接”转向“产业对接”
来源: | 作者:翟战平 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1-06-21 | 1328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前在“两张网络”(线上互联网,线下高铁网)的推动下,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加速发展。在这种态势下,区域的发展,不论对中心城市,还是对城市群外围的区县来讲,强化区域协同、完善区域分工、共享域内资源、优势互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都是实现各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也是高级生产要素汇聚的要素高地。随着中心城市从经济规模扩张转向软实力提升阶段,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聚合能力越来越需要以与之联系紧密的外围“腹地”为支撑。客观上,需要和城市群范围内的外围区县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联和产业联系;


另一方面,对周边区县来讲,如果能与中心城市实现产业对接,形成“带速”传导,无疑将为区县发展带来显著效果。就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产业同构,同质竞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产业发展中,都是从相似的资源禀赋出发,我有什么资源和条件就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而并没有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坐标去深入分析自身地区的优劣势,思考“别人需要我做什么,我有什么条件”。具体来讲,就是如何根据区域特性找准优势,选准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模式。


这一点,在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态势下,是事关一个地方在区域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根据经济学原理和实践经验,对一个区域来讲,发展产业主要是三条途径:


一是“移植”,即招商引资;

二是“嫁接”,即产业合作;

三是“栽培”,即自主培育。


通常来说,这三条发展产业的途径,在一个区域产业发展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只是在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就一般情况而言,对于城市圈外围的区县,在改革开放至今的时期,多采用“一二三”的模式。即以第一种方式(移植)为重点,第二种方式(嫁接)次之,第三种方式(栽培)为补充。我将这种以外在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式称为“产业承接”。近三四十年,这种“产业承接式”的发展模式,让东部地区的很多外围区县以及中西部部分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县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就当前以及今后的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因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影响,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而其中能确定的就是贸易保护将使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小。由此带来以简单移植为主的招商引资路径越来越难以为继。


越来越多的后发地区区县,开始实践“三二一”模式。即以本地产业自主培育为主导,辅助以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而将“产业移植”作为偶得性机会。我将这种模式称为“产业对接”模式。可以预见,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断深入,产业对接模式将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后发地区的区县会采取这种模式来发展高质量的产业。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