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招募甄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华为公司的任正非先生曾谈到企业招募甄选的重要性:“一个企业想要生存,人才合格是基础。”招募甄选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从“科斯定理”的角度分析,人与人打交道是存在“交易成本”的,其退出成本也非常高。这就体现出招募甄选环节的重要性,如果招募引进的人不合适,要花费很多的时间、金钱,除了这些直接成本以外,还可能引发长期的、总体的负面效应。
企业在招募人才时,往往会设定一些“硬指标”,例如学历、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工作年限、项目经历等等。这些硬性条件往往是企业评价人才时最容易量化的指标,可以作为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但仅仅满足这个还远远不够。那么企业在招募甄选中应该更多关注哪些要素呢?我们可以根据胜任素质“冰山模型”来分析。
水面上的“知识”和“技能”,是岗位所需要人才具备的基础素质,这些显性素质只是任职条件中的最低门槛,即便满足也未必能胜任岗位。隐藏在水面下方的“素养”才是决定一个候选人能否胜任的关键因素。
“素养”是指人才与企业和工作岗位相契合所应具备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等,例如主动性、责任心、成就欲、忠诚度、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素养”作为岗位胜任素质冰山模型的根基,是招募甄选人才的核心要素,但因其隐藏于“水面之下”且很难做出客观判断而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人才”二字,“人”在先,“才”为后,企业招募首先要招的是“同路人”,如果一个人的“三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符,那就说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偏离度将会很大,即使这个人学历再高、能力再强,也一定不是合适人选。著名管理学家柯林斯曾通过详实的研究总结出企业的引才原则,其中第一条便是“宁缺毋滥”:在选人时如果无法确定其品格,则宁可等待观望,也不草莽做出选择。
潜藏在冰山之下的“素养”考察难度比较大,以往比较流行的方法是利用访谈、问卷或测评工具如MBTI、大五人格量表、卡特尔16pf、青年人格等,这种方式的优势是方便快捷且成本很低,但缺点也很明显——“巴纳姆效应”:无法清晰分辨得出的测评结果是候选人的真实情况,还是他(她)希望的情况,所以最后得出的结果并不一定完全可靠。我们还可以请外部专家参与企业关键人才的招募甄选环节,他们拥有扎实的面试甄选和人才识别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分析候选人具备的素养,但是缺点在于成本较大和不可持续性。
而人力资源数字化技术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为我们破解这个难题带来了希望。数字化应用可以自动构建应聘者的人才素质画像,帮助企业基于岗位胜任力和匹配度推荐最合适的人才;同时,在面试中对求职者“微表情”的识别与计算分析也为企业快速精准识别人才的“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工具,把好人才的“入口关”,人对了,其他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