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说:“你可以拿走我的厂房、设备、资金,但你只要给我留住人,五年后我仍是一个钢铁大王。”可见,人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人才的获得需要通过招聘环节来完成,人才招聘工作能否与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相一致,对企业的竞争力、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绩效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国有企业有着独特的用人文化与特点,更要注重把好“进人”这一关。那么,如何才能帮助企业招到适合的人才呢?笔者近期为南方一区属国有企业实施组织与人才咨询项目,负责新组建的集团公司中层及员工的招聘工作,历经四个月,中层管理人员及部门所有员工全部到位;结合项目实际操作,对国企招聘工作进行了总结梳理,形成了具有国企特色的“2+4+2”人才招聘模式。
图1:2+2+4国企人才选拔模式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多国有企业出现管理干部岗位空缺,基本都是面向企业内部人员选拔,即便是面向社会,可能也就是“走走样子”,基本都已经“内定”。果真都如此,的确没什么价值与意义,但我们此次项目坚决打破传统做法与思路,所有岗位的招聘均同时面向内部和外部发布公告,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年轻化”原则,“赛马不相马”。要点如下:
1. 外部条件要“严酷”,与市场要高度接轨。比如干部“年轻化”体现在年龄要求必须35周岁及以下,干部“专业化”体现在必须是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同时优先考虑具有海外工作背景的人才,体现“国际化”,完全按照标准完成人才的“入模子”。
2. 内部条件要“温度”,充分考虑国企体制与人员实际情况。比如学历本科为底线要求,年龄同样要求35周岁及以下,但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或专业资质等情况的,可放宽至38周岁;如果前三年绩效均为A以上的,可适当放宽至40岁。
02
四大选才方式,“较短量长”,实现真正的赛马选才
四大选才方式包括硬件筛查、笔试、综合面试、素质测试,实现对人才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考察,要点如下:
1. 硬件筛查。包括年龄、学历、学位、相关工作经验等,严格按照标准,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初筛,党办、纪检、人力等相关部门组织的资格审核小组,进行二轮筛查。通过硬件筛查的人员统一进行公示,公示期内没有任何问题的,才能进入下一轮选拔。
图2:某企业人才“硬件筛查”结果示例
2. 笔试。很多人觉得笔试是“老生常谈”,但笔者认为,在传统的做法中加入创新与个性化的因子,可以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中层管理干部的笔试包括党章、二十大知识、行业观察、上级相关政策、领导力、管理工具与方法,重点考察领导力与管理能力;员工笔试包括二十大基础知识、行业基本知识、时间管理、职场礼仪等,重点考察职业化素养;大学生笔试则是重点考察思维能力,包括基本政治素养、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思维策略、图形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等五个方面。通过以上这些差异化的笔试,用量化的方式完成了不同类型人员基本素质考核,同时向候选人传递了企业的价值导向。3. 综合面试。综合面试在此次项目中主要分为二轮,包括以STAR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方初试及联合终试。第三方初试是综合面试的重点环节,对应岗位任职标准,采取行为面试等方法,邀请至少二位外部专家作为面试官。联合终试的评委由集团的主要领导及外部专家3人(管理专家、人力专家、专业专家)组成,现场由候选人完成演讲或个人介绍,再进入答辩环节,包括随机抽取的通用题目答辩、指定的专业题目答辩及专家评委针对性提问答辩。
4. 素质测试。管理干部的素质测试要有内外部区分,内部的重点考察管理效果,可通过Q12测评;外部的重点考察管理能力,通过管理潜质进行测评。同时,对所有候选人进行色彩及DISC等多种工具结合的行为风格测评,从底层逻辑选拔与企业文化价值观及岗位基因相匹配的人员,让更多的员工不再是找一份工作,而是找一个平台与事业,进而促进员工从优秀成为卓越。
图4:某测评结果示例
03
“背调+考察”,降低国企选才风险,实现国企用人的良性循环
虽然候选人经历了资格筛查、相关测试及多轮的面试,但用人企业和应聘者之间信息依然不对称,对于应聘者的情况了解不够。因此,在基本确定了人员录用意向后,我们要对候选人进行背调,对管理干部进行内外部考察,把好国有企业选才的最后一个“关口”。这样更有助于公司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并能大大提升员工的岗位胜任率,降低职工的解聘率,减少后期因再次招聘所花费的各项成本。
项目历经了四个多月,虽然看似有些“折腾”,但绝大多数候选人认为求职过程体验感非常好,规范的招聘选拔流程让他们感受到了安全与踏实,科学的工具与方法让他们看到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新模样,面试过程中候选人的出勤率及录用到岗率近乎100%。内外部所有候选人在同一个竞技舞台上PK,“校短量长,惟器是适”,实现国有企业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创新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