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是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的总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化与存量建筑物拆改需求的井喷,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逐年上升,给城市环境和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和危害。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很低。但随着 202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完成,将建筑垃圾单独列置,行业监管趋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将迎来腾飞,大量产业链相关企业可将该赛道作为业务方向。建筑垃圾的来源主要为旧建筑拆除与新建施工,根据来源划分,可将建筑垃圾分为土地开挖、道路开挖、旧建筑物拆除等;根据利用程度划分,可分为可直接利用、可再生与废料三个等级。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发布的数据,2022 年我国建筑垃圾产量约为 35 亿吨,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40 亿吨。整体而言,建筑垃圾处理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行业内存在以下发展乱象:
参照发达国家经验,源头减量是减少建筑垃圾重要的政策和技术手段,但目前中国在政策法规上仅为提倡源头减量化,无具体要求和规定。城市建设过程中缺少长远规划,建筑未到使用年限拆除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与固废污染。建筑垃圾原料复杂,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分类标准,大量城市甚至有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装情况,造成后续分拣、处置程序复杂,难度过大,建筑废弃物处置产品成本增加。
建筑垃圾处置社会全产业链不完善,收集、运输、分拣、利用环节脱节。建筑垃圾产生、资源化利用、产品应用环节还未完全打通,处置企业经常处于 “生产吃不饱、产品卖不出” 的尴尬境地,很多企业难以为继。国内个别企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较高,但多数企业技术普遍落后,造成建筑废弃物产品质量不稳定,社会认可度不高,有此类产品 “不安全、有害、非环保” 的印象。目前,这些乱象与固有认知仍桎梏着行业的发展,建筑垃圾如果不加以有效处理或利用,这些废弃物将占用大量的土地,污染空气和水源,影响城市景观和居民健康。在此背景下,2020 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被列入《 “十四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行业规模化发展、垃圾资源化利用势在必行。简而言之,资源化利用就是将建筑垃圾处理转化成为有用物质的方法。2017 年发改委《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提出,到 2020 年,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 35% ,但实际上,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为 13% ,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 表: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对比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垃圾源头端产量巨大:我国建筑平均寿命仅约 30 年,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但这也说明该行业未来需求广阔:据 2014 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测算,近 20 年来,全国建筑垃圾累计产量达 300 亿吨,以建筑业 7% 增速为基础,2022 年产量 35 亿吨,市场规模 1200 亿元。
二是因为重视程度不足、处理随意,且行业内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瑞泰环保在中国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首位,按 2021 年产生的收入,瑞泰环保占据的市场份额仅为 2.1% ,可见行业集中度较低。总体而言,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行业参与者以小微企业为主,建筑垃圾处理相关业务在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中占比较小,但大量上市公司、大型企业正加速相关领域布局。在政策方面,2018 年住建部明确在全国 35 个城市开展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建筑垃圾治理工作逐渐引起地方重视。与此同时,202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提出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建筑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应当制定包括源头减量、分类处理和场所布局及建设等在内的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政府将依法强制推动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和全过程管理。在此背景下,“十四五” 期间,部分省市针对固废处理行业提出了明确发展目标,将建筑垃圾处理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在政策的加持下,在未来,中国固废处理企业的地域性特点将会逐渐消失,一方面现有企业加快横向业务发展,扩大市场范围,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传统工业企业也逐渐加码固废处理业务,不断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进一步优化行业的竞争格局。随着原料对象、处理方式、产品种类等因素的变化,建筑垃圾处理主流商业模式包括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PPP)模式以及特许经营模式等。随着 “十四五” 期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相关政策的密集发布,以及 “到 2025 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 60% ” 明确目标的提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行业前景广阔,参与者将持续增多。企业与政府合作的 PPP 模式的推广有利于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 的共同体关系,降低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该模式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领域的延续将推动更多社会主体主动投入市场竞争,促使行业竞争加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静脉产业园模式。静脉产业园,是把生活垃圾、市政污泥、餐厨垃圾、医疗垃圾等多种固体废弃物集中在园区内处理,将垃圾焚烧产生的电能和热能,供园区内其他项目使用,其他项目产生的可燃残渣送至垃圾炉焚烧,最终形成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为核心的物质和能量循环。静脉产业园已成为我国城市固废实现健康循环的重要模式,我国静脉产业园数量已超过 100 家,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 10 亿 - 15 亿元。静脉产业园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项目投资回报较高,能较好保证前端工程投资的支付能力,也方便项目前期融资。参考发达国家案例,以日本北九州工业生态园(静脉产业园)为例,总投资为 40 亿元 RMB,直接经济效益为投资的 2 倍,再加上其他的间接经济效益和附加价值,其静脉产业园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图:日本北九州工业生态园(静脉产业园)经济效益中国的静脉产业园也不乏成功案例,以苏州静脉产业示范园区为例:该园区全面解决苏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成为全国首家综合处置城市工业、生活固体废弃物的环保产业示范基地。静脉产业园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教育基地、市民低碳体验等十余个项目组成。从竞争格局角度,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上游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和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制造企业,代表性施工企业有中建集团、中国交建、中电建集团等,代表性设备制造企业有浙矿重工、郑州鼎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中游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代表性企业有中原环保、瑞泰环保、盈峰环境等。产业链下游为再生建材销售企业,代表性企业有上海青浦再生建材、青岛绿帆等。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市场集中度较为分散,参与者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中建、中交等建筑类央企已经开始涉足建筑废弃物处置业务,随着未来地方政策的逐渐完善以及试点城市范围的扩大,将吸引更多的产业链相关企业进入。总体而言,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建筑垃圾处理行业作为环保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空间增长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竞争格局也将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