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东U谷创建于1991年,专注于产业服务和园区运营,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团。目前在全国90座城市投资运营产业园区526个,引进、服务新兴制造业和科技型企业19700家。连续12年获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指研究院等机构颁发的“中国产业园区运营优秀企业”和“中国产业园区运营商优秀品牌”荣誉,成为行业领军品牌。从开发建设者到能力输出者,联东U谷经历了三个阶段。联东U谷在早期以产业园区开发为核心,逐步打造出“三大产品线”——总部综合体、研发综合体和产业综合体,围绕区域产业基础和经济特征开发匹配度高的园区项目。通过标准厂房、中试研发、企业办公等形态的组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衔接,为后续运营能力的积累打下基础。早在2015年,联东U谷便前瞻性地布局轻资产运营,首个项目落地南京江宁,后续在镇江、六安等地持续推进。彼时联东U谷的轻资产项目多是基于客户的主动需求。起因是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也想做产业园区,但自身缺少经验,也没有专业的团队,想请联东U谷的专业团队负责运营管理,联东U谷轻资产运营业务由此开始。此阶段,联东U谷不仅响应政府与客户的托管需求,更着力打磨内部体系,通过“两院四平台一矩阵”的数字化架构,重构园区运营与产业服务的能力体系,从而实现“从谷内到谷外、从线下到线上”的全方位服务升级,促进联东U谷加快建立并做优产业生态圈。在多年运营能力沉淀的基础上,联东U谷已形成完善的园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并在2024年荣获全国产业园区运营商综合实力TOP50第一名、轻资产服务商综合能力TOP30第一名的“双榜第一”荣誉。目前,其输出内容覆盖园区定位、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成本控制、招商运营、服务体系及品牌推广等核心模块,成为众多政府与企业的优选合作方。轻资产的“轻”并非意味着服务能力的轻,而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减重”与专业能力、资源禀赋、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能力的“加重”。联东U谷从载体建设到专业运营,历经20年,联东U谷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园区专业团队,形成了被市场反复验证的成熟服务体系,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品牌口碑。是客户安心选择联东U谷的原因。联东U谷之所以能持续获得政府与客户信任,源于其对园区从“规划图”到“实景图”的全过程系统掌握。轻资产运营从业者不仅仅要能提供产业服务,更重要的是了解产业园从立项到最终成功的全过程。只有从前端策划定位、园区设计,到中端成本管理、工程管理,再到后端招商运营、品牌推广这些过程有足够的理解,才能保证轻资产服务做深做实。园区地产正从“物业服务”迈向“产业运营服务”。真正吸引企业的不只是租金或地段,更是其背后能否提供产业对接、金融服务、政策引导、人才配套等“平台式服务”。联东U谷的招商能力,本质上是其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为企业提供上下游联动、金融对接、资源撮合等全方位支持。从联东U谷的发展历程和启示,可以看到园区地产未来四大发展趋势。
联东U谷构建“重资产打造样板、轻资产复制输出”的双轮模式,充分显示轻资产不仅仅是“代建代管”,而是“运营能力的输出”,形成了第二增长曲线。园区企业未来需要沉淀平台级能力,并探索“轻重结合+能力输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一模式背后透露出两个趋势,轻资产并非简单“代运营”,而是对产业理解、招商能力、成本控制与数字化支撑的体系性输出;有效的能力沉淀将成为园区地产企业的新“利润来源”与“增长曲线”。园区正在由物理空间的集合体,转变为产业资源集成的平台。联东U谷的“两院四平台一矩阵”构建了一个既能支撑项目管理,也能赋能招商、服务、政策等多元功能的数字化平台,预示着园区管理正从“实操能力”向“平台能力”升级。未来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拥有多少土地,而是是否拥有一套标准化、可复制、可进化的运营平台能力。传统园区以基础物业服务为主,而联东U谷更强调构建企业成长的“共生生态”:从企业生命周期服务(如上规、上新、上云)到员工生活配套(如公寓、餐厅、活动),再到企业资源链接(如产业链、金融、科研合作),打造出“企业成长的土壤、人才流动的磁场、资源整合的平台”。趋势四:从“项目制”走向“品牌化、平台化、资产化”
联东U谷已实现全国统一品牌、统一招商、统一运营,并在多个城市复制“标准化+定制化”的园区产品融合模式。这预示着园区发展正在从单个项目制向“全国布局+品牌输出”的集团化模式转变;品牌力将成为园区获取政策、资本、客户资源的核心资产。以品牌为核心的模式,有望推动园区向可资产化、可证券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