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差异化竞逐时代,央企产融平台如何构建发展新局?
来源: | 作者:李美娴 和君国有资本与国企改革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08-09 | 29 次浏览 | 分享到:
央企产融平台,在多重经济转型压力、国企改革深化、金融资源再配置等诉求下逐步应运而生。其发展背后反映了中国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国家对资本运作效率、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系统性重塑需求。

央企产融平台作为观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落地的关键样本,其相关研究对国企改革、产业链升级具有示范效应。

发展历程与政策演变

央企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明显的政策导向变化。
在2010年之前,政策基调以限制和审慎监管为主,2006年出台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央企投资金融业务,2009年国资委对金融衍生业务实施严格管控,仅允许套期保值,禁止投机性交易,旨在防止央企“脱实向虚”。
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国资委首次公开支持产融结合,提出通过融资租赁促进制造业升级,并选择重点城市和企业开展产融合作试点。
2015年至今,政策导向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在继续鼓励产融结合的同时加强监管,《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推动央企向供应链金融、数字产融平台等生态化方向转型。

平台类型与业务模式

当前央企产融平台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按规模划分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产业基金(1-100亿元规模)、财务公司(10-50亿元规模)和金融控股公司(50-300亿元规模)。
从业务发展路径来看,主要呈现五大方向:产业链金融服务(如中车集团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综合金融控股(如五矿资本、招商局金融集团的全牌照业务)、产业投资与基金(如国新基金培育新兴产业)、金融科技与创新(如华润数科的数字化赋能)以及跨境金融与国际化(如中信国际金融支持海外业务)。这些业务模式充分体现了央企产融平台从单一金融服务向生态化、数字化、国际化方向的转型升级。

行业分布与特色发展

央企产融平台的发展与其所属行业特性密切相关。从行业分布看,能源类央企和基建建筑类央企在产融结合方面表现最为活跃,制造类央企也积极布局。
不同行业央企基于主业特点形成了差异化发展路径:比如能源类央企多侧重产业基金和跨境金融基建建筑类央企倾向于供应链金融与融资租赁,而制造类央企则聚焦于产业链金融和科技赋能
这种基于行业特性的差异化发展,既强化了产融协同效应,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服务支持。随着“央企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等政策的深入推进,预计到2025年,央企产融平台将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财务表现与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分化显著,能源类领跑增长

根据国资委及央企年报数据统计,2021至2024年间,90%的央企产融平台资产规模保持上升趋势,复合年增长率(CAGR)中位数达6.6%,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速(5%),反映行业整体稳健扩张。但部分主要细分领域表现差异明显
能源类央企(如国家能源集团、中石油资本)领跑全行业,资产规模CAGR均值达9%。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海外能源投资扩张及新能源基金布局,但部分企业如中国华融因2023年国资委“金融业务收入占比≤10%”政策要求,经历阶段性战略调整。
基建建筑类呈现两极分化中建资本凭借供应链金融优势实现稳定增长,而中交资本受政策压降非主业金融业务影响,资产规模连续三年下滑,凸显行业转型阵痛。
制造类央企(如中车金控、宝武资本)增速平稳,CAGR维持5%-7%,反映其产融协同模式相对成熟,受政策波动影响较小。


ROE持续承压,价值创造能力面临挑战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超90%的产融平台净资产收益率(ROE)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包括:
一是政策约束国资委对金融业务杠杆率、非主业投资的限制,压缩了传统套利空间;二是经济周期能源、建筑等强周期行业主业利润波动,削弱了金融业务的“逆周期调节”功能;三是成本上升,为满足监管要求,风控及合规成本年均增长约15%。


牌照资源集中,融资结构转型,保守化趋势明显

全行业仅2家平台(如招商局金融集团)持有银行+证券+保险全牌照,55%的平台以债券发行为主要融资手段,反映监管对“金融控股模式的严格限制。

通过对央企产融平台发展历程、业务模式及财务表现的全面分析,和君国资研究中心发现:当前央企产融结合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整体呈现“规模稳健扩张但效益承压的阶段性特征。
产融平台主要的行业分布来看,能源类央企凭借跨境金融和产业基金实现9%的资产增速领跑市场,建筑类受政策调整影响呈现个体分化,制造类则保持5-7%的稳健增长,充分体现“因业制宜的发展特点。
从财务表现看,虽然行业资产规模CAGR中位数达6.6%,但超90%平台ROE持续下滑,反映规模扩张与价值创造出现阶段性背离。这一发展态势既体现了政策调控的显著成效,也暴露出传统产融模式在新监管环境下的适应性挑战。
展望未来,在国资委“聚焦主业、严控风险的政策基调下,能源类央企需强化海外投资风险管理,建筑类央企应着力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制造类央企需深化科技赋能优势,最终实现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的转型升级。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