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花缭乱的2025年4月注定要成为中美乃至全球贸易史上值得铭记的一个月份。从4月2日美国“对等关税”行政令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关税开始,到4月10日对中国关税提升至125%,再加上因打击非法药物芬太尼在2~3月启动的20%额外关税,累计达145%。短短几天,中美双方关税大战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全球股市也如过山车般暴涨暴跌。
美国曾在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全球商品征收平均59%的高关税,引发全球贸易萎缩,也为World War II埋下了隐患。而当前平均关税税率已接近这一历史极值,被经济学家视为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核弹级政策”。4月8日,中国驻美大使馆转发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1987年批高关税政策的讲话,站在2025年来看非常具有警示意义。
视频来源:环球网
中美贸易关税历史简要回顾
中国应对策略:通过香港等转口渠道维持有限贸易,1970年对美贸易额仅 500万美元,占外贸总额不足0.1%。
中国应对策略:1994年税制改革引入增值税,出口退税率最高达17%。2004年对美大豆加征54.4%反倾销税,直接导致美国大豆出口额下降 40%。
中国反制:2018年对美大豆、汽车加征25%关税,艾奥瓦州大豆库存突破历史峰值。2020年限制稀土出口,美F-35战斗机生产线因钕铁硼磁体短缺停工数周。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数十个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美国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4月10日12时01分开始生效。
4月4日,中国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
美国东部时间4月8日,美方将此前宣布的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34%所谓“对等关税”,进一步提高50%至84%,加上此前20%关税,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将达到104%。4月10日,这一数字到了125%。加之自3月初以来已经实施的20%所谓芬太尼问题施加的关税,累计关税已达145%。
中方反制措施同步升级,据海关总署4月9日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84%关税。
4月11日,中国宣布调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规定的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鉴于在目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后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
对中美双方的利弊分析
无差别的关税之战是特朗普第二任政府为了兑现竞选承诺及应对两年后的中期选举的政治操弄,并非深思熟虑后的长期战略选择,从中国反制措施出台到再加征到104%、125%,间隔不过一天时间,如同儿戏。某种意义上来说,从4月2日加征34%对等关税后,中美之间的关税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已,该从中国进口的还是要从中国进口。
首先,当关税被包装成政治动员工具后,短期内可凝聚国内政治共识,转移经济结构性矛盾,成为“保护美国工人”的民粹主义举措。其次,加征关税短时间的确可以带来财政收入增加,部分缓解政府债务压力。
然而高关税会倒逼供应链调整,迫使跨国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越南等“友岸外包”国家,推动制造业转移,但是是否回流美国本土还要打个问号。比如特斯拉上海工厂30%产能被迫转供欧洲,但其柏林工厂因脱离中国供应链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50%。况且从当前美国的资源禀赋来看,比较优势有限,先不管投资人愿不愿意在美国投资建厂,即便是回流了,如果仅仅靠关税和政府保护,岂不是和中国2001年加入WTO之前一样吗?凭心而论,是2001年之前的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强还是入WTO之后我们企业竞争力强呢?
而长期来看,弊大于利。
长期的高关税对美国经济来说一定是反噬,全球产业链加速“去美国化”,创新生态与国际规则优势的丧失,最终会削弱美国的经济霸权根基乃至美元基础。
价格传导机制导致通胀螺旋上升与消费能力萎缩。高关税直接推升进口商品成本,形成“输入型通胀”。2025年一季度美国CPI同比上涨4.1%,未来对等关税实施后的情况可想而知。随着第二季度可见的通胀高启,原来的美元降息通道并不乐观,这是对美国的打击,更是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利空。
产业链重构带来效率损失与竞争力衰退。这是关税之战的隐性成本。特朗普试图通过高关税倒逼产业链回流,但面临三大结构性矛盾。第一,劳动力成本劣势。美国制造业平均人工成本是中国的4倍。第二,配套产业缺失。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覆盖90%以上制造业门类),美国重建半导体、光伏等产业链需耗时10年以上,期间产能缺口无法填补。完整的产业链意味着高效率、高品质及规模优势,也就是低成本。第三,“友岸外包”陷阱。墨西哥、越南等国60%的中间品仍依赖中国,转移后的供应链稳定性反而下降。
逆差转移带来的贸易平衡是虚假幻象。特朗普之所以发起这次无差别的对等关税之战,其用意不在关税而在通过关税缩减贸易逆差,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第一,逆差转移了而非消除。2025年一季度,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同比下降12%,但从越南、印度等国进口激增35%,整体贸易逆差反而扩大5%。关税导致美国企业转向第三方市场采购,成本更高且质量未必达标。第二,财政收入增加“昙花一现”。尽管关税预计带来3000亿美元年收入,但走私和转口贸易导致实际税收不足预期的60%。同时,美国政府为补贴受关税冲击的农业、制造业,每年额外支出超2000亿美元,其实得不偿失。
短期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传统产业断崖式下滑,比如纺织、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美出口将会锐减,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可能面临倒闭潮。新兴产业国际化受阻,电动汽车、光伏组件等产品因关税成本上升,难以在美国市场立足。转口贸易激增,中国企业通过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国”转口对美出口会激增,形成新的产业链迂回。
长期看必然带来机遇。市场多元化加速,比如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过去几年东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高附加值产品突围,半导体设备、工业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逆势增长。国内进口替代重大利好,对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从事卡脖子技术研发生产和推广的企业,形成了坚实的市场保护。
2. 产业链的压力测试,从被动调整到主动求变
2018年以来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以来,中国政府就在做着极端、底线准备,但是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本次关税对于中国产业的冲击和影响是显然的,供应链断裂风险显性化,关键领域卡脖子加剧,转口贸易成本攀升,低端产能加速外流,就业结构剧烈调整等等。但是中国企业不可能坐以待毙,短期是被动调整,比如通过第三国转口规避关税;长期主动求变,有利于中国构造全球产业链新版图,比如从跟跑到并跑的技术自主创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的产业链垂直整合,从单极依赖到多极竞合的全球化布局等等。中国产业链的压力测试将转化为全球产业革命的催化剂,将助推中国产业跃迁,重塑21世纪的经济地理版图。
3. 技术博弈的新战场,从卡脖子到换道超车
不利的是技术封锁加剧,实体清单扩容,将有更多的中国高科技企业遭到绞杀及多次绞杀。对华投资限制继续升级,之前美国禁止对华半导体、AI领域投资,将来会继续扩大范围。但也倒逼中国政府设立产业基金,全力支持中国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尤其是自主创新突破。比如芯片领域,中芯国际14nm良率提升至95%,长江存储3D NAND产能扩容顺利,国产EDA工具覆盖65nm以上制程等等。
4. 内需市场的战略纵深,从单循环到双循环并行
中国具有很大的内需战略纵深,我们可以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稳定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具备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长期依赖“外需驱动”,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一度超过30%(2006年峰值)。但近年来外部环境变化倒逼中国转向双轮并行,美国高关税直接削弱中国商品在美竞争力自不必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主要经济体需求萎缩(如欧盟),单纯依赖外需难以维持增长韧性。美国的高关税本质上是试图切断中国经济的外需引擎,但中国通过激活内需市场的战略纵深,推动企业从外需单极驱动转向内外需双轮并行,这一转型不仅是应对短期冲击的权宜之计,更是构建自主可控、韧性强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未来,随着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和产业升级的深化,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将实现双提升,为应对复杂外部环境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5. 中美战略博弈终局,从极限施压到新常态平衡
美国对华关税政策是守成大国对新兴经济体的极限施压,中美战略博弈可能有三种演变路径:一是走向全面对抗,科技、军事、意识形态全面脱钩,形成新冷战格局,全球产业链分裂为两大阵营。二是有限共存,关键领域竞争常态化,但在气候、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议题保持合作,形成政冷经温局面。三是深度融合,中美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如CPTPP、RCEP)实现对接,全球治理体系重构完成。这三种路径,长期看有望成为三个阶段。或者说短期看是全面对抗,中期双方会在某些领域破冰,长期来看,此消彼长的结果就是再次的相互认同,相互融合,达成新常态的平衡。
军工央国企在这次关税大战中的应对策略
1. 聚焦技术攻坚,实现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的跃迁
包括关键领域的“饱和式突破”,比如材料科学、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颠覆性技术的“非对称布局”,比如合成生物学与基因编辑、量子计算、分布式能源与储能技术、神经技术与脑机接口、无人机与自主系统等等。
2. 供应链重构,打造双轨韧性体系
备胎计划与战略储备对于军工央国企已经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做多深、多广的问题,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的储备刻不容缓。
3. 开辟国际第二战场
首先是市场的战略突围,利用好传统友好国家渠道、一带一路机制,扩大军贸市场和技术来源。其次,标准制定与规则重塑,主导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全球制定权,削弱美国的技术壁垒。然后,重视舆论影响与形象重塑,比如积极参与军工民用化展示的机会,主动对接第三国的国家战略等,小市场也有大机会。
4. 利用好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
正如笔者此前分享的《科技军工行业2024年怎么看?2025年怎么干?》中提到的,2025年中央将继续适时出台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军工央国企要吃好政策饭,比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出口退税等。这方面,军工央国企具有先天优势和条件。
5. 国际生态的构建和协同
如果中美可以坐下来谈判并达成协议,当然对中美及全球都是最好的结果,但若无法实现,未来极有可能形成美国和非美两个生态圈,从技术、贸易、供应链、人才等等完全脱钩的两个中心,我们对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具箱越充实,应对起来才会更加游刃有余。
结论:霸权黄昏与新秩序曙光
在技术革命与全球化重构的双重浪潮中,任何单边主义的脱钩企图都将反噬自身,而中国以“自主创新+生态协同”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正为全球经济提供更具韧性的新范式。对于军工央国企来说,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应抓住机遇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升级贡献关键力量。
借毛主席当年回应艾森豪威尔原话结束本文吧,中美关税大战“要打多久,我想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拜登(杜鲁门),以后是由特朗普(艾森豪威尔)或者美国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我们完全胜利为止!”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