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深圳前海自贸区的天空划出一道新航线——由深城交参与设计的全球首个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正式启用,这座融合无人机起降平台、能源补给站和三维导航系统的立体交通体,正是中国建筑企业抢滩低空经济的缩影。随着 2024 年 “低空经济”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深圳的 “四张网” 规划(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到安徽 “全省 800 亿低空经济产业” 蓝图,建筑企业已在这场万亿级赛道中率先落子:设计总院中标新疆伊吾通用机场项目,华设集团为空域规划提供数字孪生支持,更有企业以 34 亿元总投资布局低空产业园 EPC 总承包。当钢筋水泥的建造逻辑与三维空域的设计思维碰撞,“空中路网” 的构建正成为建筑业从地面迈向天空的产业革命。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市场规模和产业链价值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布局空间。
从政策层面看,中央及地方政府已形成全方位支持体系: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统筹低空经济与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等传统交通方式融合发展,重点推进无人机物流、通用航空、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兴业态在 2035 年前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运行管理智慧化、服务场景多元化的立体协同发展路径。深圳等先行城市更率先出台《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及 "四张网"(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建设规划,各地已规划建设超 20 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市场投资规模方面,IDEA 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到 2025 年低空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 3 万亿 - 5 万亿元人民币,有望带动三个万亿级市场。一是低空经济将促进轻小型固定翼飞机、民用直升机、无人机、eVTOL 等低空飞行器制造发展,培育更加丰富的低空应用场景与服务新业态,核心产业规模成长空间过万亿元;二是拉动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低空新型基础设施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投资空间过万亿元;三是促进空中交通运输发展和飞行体验等各类经济活动,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空间过万亿元。根据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预计 2030 年低空经济规模将达到 2 万亿元。考虑到低空经济行业 2023 年底刚刚被纳入到战新产业中,行业处于爆发前夕,预计在 2025 - 2030 年期间,低空基建投资有望大幅增长。低空经济:建筑企业能参与哪些环节?主要参与者有哪些?
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领域以及低空基础设施,其中原材料包括金属原材料、特种橡胶与高分子材料等,低空基础设施包括地面保障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中游包括低空飞行器制造、部件制造、低空保障与综合服务;产业链下游为各种应用场景,包括旅游业、物流业、文旅业与巡检业等。建筑企业主要参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以及部分低空场景的运营环节。
对建筑企业而言,机遇主要体现在三大维度:一是规划设计领域,通过航路划设、空域评估等咨询服务切入市场,深圳已形成市级到区级的全链条规划经验;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通用机场新建及改造、无人机起降点新建以及数字化调度系统搭建;三是产业生态构建,可主导低空经济产业园开发,整合飞行营地、制造基地、总部经济区等复合功能,广州、杭州等地产业园已实现土地开发收益与产业培育的良性循环。更具前瞻性的是,头部企业如深城交已探索出 "规划—设计—建设—运营" 的全周期服务模式,其参与的深圳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项目涵盖全市航路网络和 48 个典型场景,这种经验未来可通过 "飞地经济" 模式向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复制。据测算,单个百万人口城市低空基建投资约 50 - 80 亿元,若考虑全国 297 个地级市的梯度建设,将形成超 1.5 万亿的增量市场,为具备民航资质和智慧城市经验的企业创造结构性机会。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以地方为培育主体,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来看,由于基建项目普遍成本较高且需要多部门审批或支持,通常由各市人民政府牵头,交通委、发改委等配合统筹低空飞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地方政府通常聘请民航设计规划院,对建设场址、数量评估、建设时序、起降点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并授权地方平台公司进行招标。如《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明确,“规划布局低空飞行起降设施” 由市规划资源局、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民航华东空管局共同配合完成。
当前低空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融资与建设模式处在探索阶段,政府主导、地方国企牵头、国企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均有成功案例。从具体项目来看,区属和市属国资平台公司牵头投资项目较多,例如深圳市宝安低空经济产业由宝安区发改局牵头,区规划、交通、住建部门和相关街道共同发力,区属国企宝安交通投资集团担纲建设,配套基建项目如燕罗街道物资储备无人机快速转运试点工程以 EPC 模式由民企市场化承接。目前,社会资本也在积极介入低空产业投资,包括丰翼科技、容祺智能、飞流科技、北斗伏羲等低空产业链主企业以及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中航工业科技咨询有限公司等央企。截至 2024 年底,至少有 30 余个省、市成立了专门为发展低空经济而设立的 “平台” 公司,预计该类企业将在低空产业投资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表:低空经济平台公司潜在合作方

建筑企业布局低空经济业务时,市场人员可从多维度切入寻找项目机会。首先,应重点关注地方政府规划部门发布的低空经济发展方案及基础设施建设招标信息,尤其是深圳、合肥、安徽、广东等政策先行区域,这些地区已明确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推出专项扶持政策。例如,安徽省提出到 2027 年建设 20 个通用机场和 500 个临时起降点,深圳则通过《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推动起降平台、空管系统等项目建设。此外,可参与低空经济试点城市的配套项目,利用地方补贴政策降低投资成本,例如深圳市盐田区对新建或改造低空设施的企业给予 10% 的补贴,单个项目最高可达 200 万元。
建筑企业布局低空经济业务需整合多维度资源:一是资质资源,空中航道规划、通用机场设计需具备民航设计资质,通用机场专业工程项目需具备机场专业工程资质(机场专业工程涵盖机场场道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机场目视助航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民航空管工程及机场弱电系统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等),起降点建设暂无专业资质要求。二是客户资源,需拓展与地方政府、航空运营商的合作,承接空域规划、起降点建设等政府主导项目,同时对接地产开发商,在新建楼宇中预留低空设施。三是上下游资源,需联动飞行器制造商、数据服务商、智慧交通企业,形成 “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 全链条协同。四是分包方资源,需筛选具备民航工程经验的专业分包商,如机场跑道施工、通航服务站建设等领域,并建立长期协作机制。此外,政策敏感度与区域先发优势也至关重要,例如在合肥、深圳等政策试点城市提前布局,可依托地方设计院资源获取项目机会。综上,建筑企业需通过资质升级、技术融合、生态协同,构建 “硬基建 + 软服务” 的综合能力,方能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
目前,建筑央企参与通航领域投资运营已有多个成功案例:中铁十二局紧跟市场热点,立足企业在机场航道专业的技术储备和比较优势,快速从民用航空市场切入通用航空市场,与安徽省通航控股集团形成 “投资人 + EPC + 运营” 的模式,深度参与入股安徽通航建设发展,共同推进项目建设运营以及全产业链导入。孵化落地的安徽砀山梨园通用机场建成投用后将成为安徽省首个县级通用机场。此外,中铁十二局还以战略投资人和股东与安徽省通航控股集团组成联合体,共同参与安徽省通航机场和通航产业园的投资建设运营。同时,中铁十二局积极推动安徽通航新模式 “复制” 落地,与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单位签订《西藏自治区通用机场投建营一体化合作协议》,将承担西藏 58 座通用航空机场开发运营。
随着空域资源逐步开放与数字基建加速迭代,建筑企业需以空域规划、智能基建、产业协同为突破方向,从传统土木工程向立体空间开发转型,推动建筑业迈向天空赋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