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生态作为一种创新组织模式,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地方政府应通过强化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营造开放创新合作生态、构建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圈。
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加速演变、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地方政府的核心任务。区县级地方政府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神经末梢”,在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产业的突破与跨越,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协同创新生态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组织模式,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骨干企业的引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协同高校、科研机构与创新企业,能够有效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提升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支持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技术迭代与产品升级。鼓励骨干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提升其在产业链中的主导权。例如,长沙县对主导制定地方标准的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骨干企业申报各类政府产业基金、创新基金以及重大科技专项,助力其在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骨干企业凭借其技术、资金和资源优势,能够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通过明确各方职责与合作机制,创新联合体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例如,某骨干企业牵头成立的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基础研究,与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产业化难题,显著提升了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鼓励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引导骨干企业通过技术开放、资源共享、供应链整合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市场渠道和资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骨干企业牵头建立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在企业间自由流动,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例如,某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开放自身的技术平台和检测设备,为周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带动了一批配套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支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骨干企业牵头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聚焦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等领域,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度对接。通过定期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发布技术需求和科研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加强人才联合培养。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推行“双导师制”和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中有机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基地—项目—实验室”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协助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支持企业与高校采用“联合培养”“贯通培养”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鼓励探索新型合作模式。鼓励探索“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新型协同创新模式,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或现代产业学院,打造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为高校提供实践资源和科研课题。通过设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推动多学科交叉解决重大问题,助力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建设开放创新平台。鼓励骨干企业搭建开源、开放的技术平台,向社会输出技术服务能力,降低中小微企业的创新门槛。例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由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软硬件共享服务,推动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同时,地方政府应支持开放创新平台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技术有偿使用等方式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协同与跨领域合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融合,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合作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开放创新平台等措施,实现中心城市创新资源向周边地区扩散。积极探索“联合出海”跨区域合作模式,共建海外孵化中心和国际联合实验室,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培育创新文化与合作氛围。营造宽容失败、崇尚合作创新的文化环境,鼓励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例如,某市通过破除制度藩篱,营造开放兼容的创新文化,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同时,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论坛等活动,搭建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社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创新攻关机制。通过建立科技计划需求库、项目库、专家库,发挥企业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提出研究方向和目标、组织实施科研计划和检查验收。健全创新流程机制。建立创新对接服务机制,由地方政府设立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产业与人才、金融等要素对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培育壮大转化主体、推进孵化载体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效率。建立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建立科技、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机关和部门定期沟通对接机制,健全符合实际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技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建设创新协同机制。健全产学研协作机制,联动区域内外部高校、科研院所,采用项目联合研发、联合共建研发平台等形式,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人才供给、专业指导等支持。促进公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企业中试验证平台和高校院所科技数据、图书文献、专利基础信息等创新资源双向开放。探索“创新飞地”合作,借势上海、北京等地区优质创新资源,形成“研发孵化在异地,生产制造在本地”的创新发展新模式。基本情况:衢州是浙江省西部的重要城市,但受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限制,创新资源相对匮乏。为突破这一瓶颈,衢州市自2012年起积极探索“创新飞地”合作模式,主动对接上海、杭州、北京、深圳等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衢州先后创建了6大“科创飞地”,涵盖不同产业方向,根据各飞入地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精准定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主要举措:1.政策支持与保障:衢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飞地”建设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政策等,为飞地的运营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对入驻飞地的企业给予租金补贴、研发费用补助等,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2.人才引进与培养:通过飞地平台,衢州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与飞入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人才交流和培训活动,提升本地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3.产业对接与合作:定期组织企业对接活动,促进飞地企业与本地产业的协同发展。例如,举办产业对接会、技术交流会等,推动飞地的创新成果在衢州的产业化应用。4.优化运营服务:建立高效的运营服务机制,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包括工商注册、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推广等,提升企业的满意度和创新能力。发展成效:创新资源得到有效集聚。截至2024年,衢州的“科创飞地”累计引进产业项目超过500个,吸引了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例如,丽水国际科创中心引进了天境生物、迈威生物等6家企业,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通过“飞地”孵化的项目回流衢州,推动了当地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衢州海创园帮助当地打造了电子化学品、新材料、光伏、生物医药等4大500亿级产业集群。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衢州与飞入地之间建立了常态化的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机制,促进了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