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穿山越海进行时:建筑企业出海的五大新趋势
来源: | 作者:和君咨询建筑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5-03-31 | 19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中国建造的蒙内铁路列车呼啸着穿越东非草原,当雅万高铁成为东南亚首条时速 350 公里的 “中国名片”,世界正见证着中国建筑军团从 “工程承包商” 向 “全球城市运营商” 的史诗级蜕变。这一转型背后,既有政策驱动的基建合作加速,也有市场迁移、商业模式革新与技术品牌输出的深度支撑,更伴随着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全球化征程。

图片
雅万高铁亮相印尼 / 图源:新华社

政策驱动下的基建合作加速

在政策驱动下,中国对外基建合作呈现加速态势,国际合作项目规模与质量显著提升。2023 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 9.5%,其中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占比高达 83.3%,成为核心增长引擎。中国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海外营收占全球 TOP 250 国际承包商总额的 27.5%,凸显技术、资金和产业链整合优势。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释放红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中国在东盟基建市场份额从 2018 年的 28% 跃升至 2023 年的 41%,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通过全产业链输出,不仅实现交通互联,更带动了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的国际化。

政策支持体系为基建出海提供强劲动力。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机构通过跨境保函、工程贷款等融资工具,降低企业海外项目承接门槛。同时,新兴市场基建需求旺盛,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地区增速达 4.6%,显著高于发达市场。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预测,2025 年海外工程营收将占行业总收入的 30%。未来,随着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深化和绿色技术应用拓展,中国基建合作将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注入新动能。

海外基建版图确立

在全球基建版图中,东南亚、中东与非洲正成为核心增长极,中国工程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与全产业链优势,深度融入交通、新能源与智慧城市领域,塑造 “一带一路” 合作新范式。

01

东南亚:数字经济与基建融合驱动增长

东南亚凭借人口红利与制造业转移机遇,基建需求持续释放。中国铁建在印尼卡扬水电站、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标志性项目中标,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中建三局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河内数据中心集群(造价超 15 亿美元)成为东南亚数字基建标杆,华为 “数字能源 + 建造” 组合已拿下 8 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订单。麦肯锡预测,东南亚数字经济带将为中国企业创造千亿美元级市场。

02

中东:能源转型与超级工程重塑经济格局

沙特 “2030愿景” 规划 1.2 万亿美元基建投资,其中新未来城(NEOM)斥资 5000 亿美元打造零碳城市,中国电建、中国铁建等承担桩基、隧道等关键工程。阿联酋《迪拜 2040 规划》加速绿色投资,中国电建在阿布扎比的光伏项目合同达 7.55 亿美元。中东能源转型需求推动光伏、氢能成为新增长极,华为、阳光电源等技术支持企业同步受益。

图片
沙特新未来城 / 图源:NEOM

03

非洲:工业化窗口与属地化合作深化

非洲基建缺口催生巨大市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三期拟引入 200 家制造企业,带动 50 亿美元属地化建造需求。中非合作论坛承诺加强资金支持,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东线铁路修复、埃及可再生能源项目中表现活跃。波士顿咨询预测,到 2030 年中国企业将在非洲孵化 “高铁 + 产业新城” 综合体,撬动 3.2 万亿美元经济增量。

04

新兴市场与政策协同拓宽空间

以色列、拉美等新兴市场加速开拓,中国企业在特拉维夫轻轨、海法新港等项目树立标杆。自 2005 年以来,中国在拉美实施的 228 个基建项目累计提供了 72.1 万就业。

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登

在 “一带一路” 倡议引领下,中国央企通过集群化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登。以中国港湾主导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公私合营(PPP)模式,整合投融资、规划、建设及运维全链条资源,形成覆盖填海造地、市政设施配套和土地开发的集群化优势。一期投资达 14 亿美元,预计带动二级开发超 130 亿美元,并创造逾 40 万个就业岗位,成为中斯共建 “一带一路” 的旗舰工程。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属地化率达 80%,并引入绿色设计和珊瑚保护技术,将 ESG 理念融入海外投资,更凸显中国企业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担当。

图片
科伦坡港口城效果图 / 图源:科伦坡港口城官微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则通过 “T + EPC” 综合服务模式,在中哈奇姆肯特炼厂改造等项目中统筹设计、设备采购和施工建造,带动中国装备制造商协同出海。类似地,中国交建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长期运营中,以特许经营至 2052 年的战略布局,实现年收益率稳定在 15% 以上的 “建设-运营-反哺” 闭环,彰显从单一工程承包向高附加值运营服务的升级。
供应链协同出海成为新趋势。以宁德时代德国图林根州电池工厂为例,其带动中建科工、精工钢构等 20 余家上下游企业集体布局,形成 “制造基地 + 产业园区” 的打包输出模式,实现产业链整体跃升。北方国际在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中,创新“电费收益权质押”融资模式,推动国产风机出口占比达 80%,构建 “投资-建设-运营-贸易” 四维盈利体系,突破传统工程承包局限。
这些实践表明,中国央企正通过三大路径实现价值链跃迁:一是整合规划、投融资、运维等高端服务能力,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势;二是以中国标准和技术为核心,带动装备与产能协同出海;三是创新商业模式,从 EPC 承包向投资运营延伸。随着 “集群出海” 向 “系统出海” 演进,中国正从国际规则的适应者转变为制定者,为全球产业链重构注入新动能。

民营企业加速渗透新兴市场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通过 “借船出海” “属地化合作” 等模式加速渗透海外市场,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当地建筑企业凭借技术实力和政府支持,成功打入以色列、东南亚、非洲等高端及新兴市场。南通达欣集团通过以色列住建部全球招标评审,获得 G5 最高建筑资质,成为中东市场的重要参与者,2023 年签约 14 个项目,合同额达 6735 万美元。苏中集团则通过 “产业链协同出海” 模式,与中石油、中核建等央企及国际企业合作,业务覆盖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日尔等地,并在海外投资建设物流基地,形成 “工程+投资” 的双轮驱动。
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为民企国际化提供坚实后盾。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举办外经研讨会,推动省内企业 “共建产业链协同出海”,2023 年江苏建筑业海外营业额达 61.6 亿美元,覆盖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南通市实施 “四个一” 工程,构建包括融资支持、风险防控、信息服务在内的综合服务体系,并设立境外经贸联络点,助力企业拓展东盟、以色列等市场。

穿越周期的新生存法则

美国主导的 B3W 计划以 规则竞争 和价值观划线为核心,试图通过基建标准、融资条款等限制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022 年斯里兰卡债务危机导致 14 个中资项目暂缓的案例,暴露出地缘政治风险评估的紧迫性。

在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与周期波动交织的新常态下,企业需要在风险管控、属地深耕、合规管理等维度,构建 "穿越周期的新生存法则"。
如中建埃及新行政首都项目通过 95% 本土化率、培养 300 余名属地工程师,成功化解文化冲突,印证了从 “中国建造” 向 本地品牌 转型的必然性。在合规建设方面,中国电建通过 ISO37001 反贿赂认证、区块链存证系统实现合同数据实时上链,既满足国际审计要求,更重塑了 中国标准 的全球可信度。

中国建筑企业正以技术、标准、模式的全面升级,重塑全球基建格局。从 “中国建造” 到 “中国运营”,从单一工程到全产业链输出,这一进程不仅推动合作国经济发展,也为中国企业开辟了可持续增长的蓝海。未来,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与市场环境中平衡风险与机遇,将成为 “中国建筑军团” 攀登全球价值链顶点的关键。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