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贵州低空经济:国企如何撬动天空红利?
来源: | 作者:王利文 和君咨询资深咨询师 | 发布时间: 2025-10-12 | 21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海,贵州的山川峡谷间已传来无人机巡检电网的嗡鸣声;当夕阳为苗寨镀上金边,一架轻型直升机正将急救药品送往偏远村寨——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贵州低空经济三年行动方案落地后,即将触手可及的日常。

随着《贵州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印发,这片曾被群山阻隔的土地,正在用政策钥匙打开“天空之城”的大门,而国有企业,恰是握紧这把钥匙的关键力量。未来三年,低空经济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蕴藏哪些新商机?贵州国企又该如何承接这泼天的资源,协同打造贵州版的“天空之城”?

低空经济的贵州逻辑:从“山地屏障”到“立体通道”的蜕变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曾让“地无三里平”成为发展桎梏,却意外成为低空经济的天然试验场。《行动方案》安全可控、创新驱动”的原则,实则是用政策杠杆撬动地理劣势向场景优势转化。比如地质灾害救援,过去车辆绕行3小时的山路,未来无人机15分钟就能投送物资。

对国有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两重机遇:一是基建领域的“硬投入”,如参与建设通用机场、低空智联网等“空中高速公路”;二是服务体系的“软连接”,比如开发适应山地飞行的航空调度系统。

例如,重庆高速集团试点“AI+无人机”全天候智能巡检,实现对道路资产精准识别及异常事件秒级捕捉,识别准确率达93.2%,事件从发现到推送至路网中心最快仅需2.3秒。这种“降维打击”式的效率革命,正是国企最直观的收益。

图片

△ 智能巡检无人机拍摄的高速公路现场画面

低空经济的产业链卡位战:从“螺丝钉”到“生态圈”的进阶路径


《行动方案》提出“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培育本土黑马”的提法,暗藏着国企布局的黄金法则。就像组装乐高,既需要引进无人机标杆企业的“标准件”,更离不开本土企业制造的“适配器”。贵州某军工国企正在将航空发动机技术民用化,研发耐潮湿、抗湍流的山地专用无人机电机,这种“军转民”的微创新,反而有望成为细分领域的护城河。

更值得关注的是“低空+”的跨界化学反应。如在文旅领域中,直升机观光项目能让游客用一顿饭的钱体验“上帝视角”。浙江文成县抓住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推出的eVTOL体验游、直升机飞越游、旋翼机运动游、热气球观瀑游、无人机航拍游等低空体验项目,开辟10条飞行游线,截至目前体验人次超5万,带动文旅收入大幅提升。这种“场景定价权”,才是国企最该抢占的隐形高地。

图片

△ 浙江文成县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载人飞行体验

低空经济政策红利的正确打开方式:先做“探路者”,再当“操盘手”


《行动方案》中“探索贵州模式”的表述,实则是给贵州国企发放的“创新许可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中,某市属企业试点数字空域地图,将气象数据、飞行计划、禁飞区等信息实时可视化,既解决了“飞不起来”的痛点,更沉淀出可复制的数据资产,这比单纯争取补贴更具长期价值。
应急管理则是另一个政策共振点。贵州森防部门与当地国企合作的“无人机飞行中队”,已实现火情识别精度达0.5米,比卫星监测快6小时。当这类项目被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国企就完成了从“服务提供者”到“标准制定者”的身份跃迁。
图片
△ 无人机巡查林区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贵州低空经济的蓝图或许会让我们想起二十年前的互联网浪潮——当时鲜少有人预见,一根网线会重构所有产业。今天,当政策开辟了一片天空,国企要做的不是等待风来,而是成为鼓风的人。毕竟,在群山之巅播种云端的种子,需要的不仅是想象力,更是把直升机旋翼声变成发展脉搏声的魄力。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