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禁酒令”已经来袭,以高端、公务消费和宴请的商务餐饮企业冲击最大:消费者门可罗雀,营收大幅下降,悲观情绪日益浓厚。
商务餐饮企业怎么办?笔者认为,必须要深刻认识“禁酒令”绝非阶段性的政策调整,而是新时代政治生态建设的必然选择。唯有主动适应这场变革的商务餐饮企业,才能在涅槃中获得新生。
从政策走势分析,此次“禁酒令”不仅不会松动,反而会持续深化。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出台文件规定与细则,还是问纪追责,都已经清晰传达了明确信号。
从市场数据分析,商务餐饮企业受到冲击较大。据调研,高端商务餐厅营收普遍下滑30%-50%,北京、广州等地知名酒楼营业额从月均300万元骤降至100万元。行业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内,商务正餐市场规模将缩减40%,企业数量可能减少三分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主动退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商务宴请市场短期内冲击较大,但是不会消失。从中华文化底层逻辑分析,商务宴请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商务餐饮的核心价值始终是“建立信任、传递尊重”。某跨国企业高管说:“现在我们更看重餐厅的文化氛围和服务品质,而不是能喝多少酒。”因此,有文化基因、有市场需求,商务宴请就必然会存在。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突出三个重点,是商务宴请企业应对的正确之道。
突出健康社交,减少传统公务消费,聚焦民营企业、年轻人士等“轻商务”需求,可以推出无酒精套餐,注重绿色餐厅、有机食材的开发与运用。
突出场景创新,从单一宴请转向垂直行业社交空间。比如,推行分时段经营,午市推出价格更亲民、菜品更健康更有地方特色、上菜速度快的商务简餐;下午以茶和咖啡等为载体打造社交空间;晚市更加注重家庭聚会。
突出文化体验,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餐饮体验。上海福和慧素食餐厅创新推出“商务茶宴”,将禅意空间与精致素食结合,虽然人均消费降低至600元,但外资企业订单反而增长35%。北京大董则开发“意境午宴”,用美学体验替代酒精刺激,午市翻台率提升至3次。
这场变革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优秀企业总能在“危”中寻“机”,不抱怨,一手抓降本增效,一手抓转型升级,从战略、经营、组织等方面积极调整,必将会迎来新一轮机遇。重新思考战略。结合各自企业资源能力、所在区域消费习惯与文化特色,把握餐饮企业新机遇、新趋势,找准与同行差异化竞争策略,重新定位客户群体、企业目标,回答“怎么活下去”、“未来有发展”两大命题。
调整经营模式。既要盘活存量,寻找“轻商务”、分时经营的细分机会,又要寻找增量,关注婚宴、寿宴、家庭聚会等新场景,还可以实施跨界融合,实施“餐饮+食品”、“餐饮+酒店”、“餐饮+文化”等新机遇。比如,广州酒家一直以文化赋能为特色,以“餐饮+食品”双轮驱动,通过餐饮强品牌,食品扩规模,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同庆楼近年来积极拓展子品牌,实行“婚宴+酒店”结合,也取得了不错业绩。
配套组织变革。一方面要优化内部管理,以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在菜品研发、供应链管理、温馨高效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一方面要开放式合作,搭建有利于整合资源的组织形态,提升善用资本、科技手段推动精干组织建设的能力。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历史告诉我们,每次重大政策调整都是行业洗牌的契机。那些敢于创新、坚守品质的企业,终将在变革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毕竟,真正的商务往来,从来都应该建立在价值创造之上,而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