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第一类矛盾反映的是思想与行动的割裂,那此类矛盾反映就是机会与资源之间的错配。也就是企业已经捕捉到了机会,身体也在往正确的方向走,但没有合适的跑鞋,走了几步脚就磨出了水泡。建筑市场的政策红利窗口期往往稍纵即逝,但企业资源体系的调整存在滞后性。究其根本,不是战略方向有误,而是资源投放像撒胡椒面,该砍的舍不得砍,该投的没有钱投。
这种矛盾映射出企业 “机会识别系统” 与 “资源适配系统” 的传导断裂。有时候,战略目标执行不到位,我们不能单纯归咎于企业缺乏决心与毅力,关键还是缺乏做减法的勇气,毕竟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控制与创新,似乎是一组永恒的矛盾。当前几乎所有建筑企业都推行标准化管理,但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也在扼杀业务创新的空间。这类矛盾就像给孩子报满补习班却抱怨他没有创造力,家长制定了严密的日程表,同时也亲手掐灭了所有灵感的火花。
如果企业出现了创新乏力的问题,就要重点审视一下是不是考核导向出现了偏差。创新是不能太功利的,因为创新失败是大概率事件。就拿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来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达到 60 分之前,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一定是反作用,这就需要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但有太多的企业,因为前期投入的效果不佳便立即放弃,纷纷倒在了 60 分的门口。
了解完企业关键难点的主要来源之后,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企业诊断关键难点的方法。管理学并不是类似西医一样的科学操作,依赖复杂的指标系统;它更像中医,需要通过一些现象再结合经验进行诊断。总体而言,企业在诊断关键难点时,可采用四种方法:同业对标、利益链结构、资源适配评估与情景压力测试。
同业对标并非简单数据对比,而是通过横向比较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 “系统性偏差”。建筑企业应用此法时,需聚焦三类指标。第一类是效率指标,如人均产值、项目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若显著低于行业前 25% 分位值,可能暴露组织冗余或资源错配问题;第二类是风险指标,如工程变更率、安全事故率、合同纠纷率等异常升高,往往反映管理规范化与执行灵活性的失衡;第三类是创新指标,如研发投入强度、专利转化率、创新业务占比等长期低于同行,则提示战略牵引力不足。
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指标仅仅能反映出某些 “线索”,这些线索未必会真的指向问题。比如一家企业的人均产值明显偏低,除了组织效率低下这一原因外,也可能是因为这家企业采用的是 “小班组” 或 “自有工人” 的施工组织模式。因此,对于异常类的指标,我们还需要深入分析异常背后的原因。
我们永远都不能忽略个别人对于组织的影响,因为组织惯性的根源常在于利益格局固化。战略大师鲁梅尔特强调:“当所有人都在回避某个问题时,这个问题往往就是症结所在。”我们曾经帮助一家民营企业进行战略转型,但过程非常艰难,核心就是这家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公司很多高管与供应商存在利益捆绑问题,导致项目部怨声载道;而项目经理为了吃回扣,对劳务队伍的超计量问题视而不见,严重损害公司利益。不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的战略转型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制定战略之前,我们首先就需通过构建“利益透明化”机制来重塑企业的发展动力。
正如前文所言,机会捕捉力与资源支撑力的矛盾,本质是战略贪婪,但贪婪与果敢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尤其在行业的下行期,面对传统业务的萎缩,很多企业不得不投入海量资源来拓展新型业务。但如何评估新业务的风险却成了难题。除了看似精密无比实则漏洞百出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我们也可以应用一条简单的 “三倍法则”:若新业务所需的核心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缺口超过现有储备的三倍,则属于高风险扩张。
比如一家房建企业想进军新能源市场,某个项目需要光伏安装专业技术人员 100 人,但公司现仅有 23 人;同时项目在土地整治阶段与前期阶段需要垫资 5000 万,而公司目前可调动的现金储备仅有 1500 万……在不同维度的资源缺口都超过了现有储备的三倍,因此,企业在进军此类业务时就需要慎之又慎。
情景压力测试是一种思想游戏,它考验的是企业在极限状态下的生存能力。比如,企业可以假设以下极端场景:地产投资骤降 30%、主材价格暴涨 20%、环保停工令频发导致项目窝工两个月等。在列举出这些极端场景后,企业通过沙盘模拟的方式,推演出企业能否在极端场景下存活?能存活的话,到底能存活多久?如果不能存活,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
虽然我并不是中医的拥趸,但中医中有些思想还是非常值得把玩的,比如中医讲究 “治未病”。而情景压力测试,本质上就是一种 “治未病” 的思想,它要求企业在危机爆发前就进行组织免疫力的构建。这样在危机真正到来之时,企业才能觅得一丝生存的机会。
战略诊断的本质不是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建立动态认知框架。企业可以从数据对标发现异常,到利益分析破除沉默,从资源量化校准投入,最终通过压力测试锻造韧性,进而将诊断转化为企业持续进化能力。
发现矛盾、驾驭矛盾、利用矛盾
战略设计的最大难点并不是对于趋势研判的失误,而是组织生态的失衡。卓越的战略管理不在于消除所有矛盾,而在于驾驭矛盾转化的艺术,这样组织才在动态平衡中持续进化。在诊断时,企业应重点关注三类矛盾:战略牵引力与组织惯性的对抗、机会捕捉力与资源支撑力的失衡、管理规范化与创新灵活性的冲突。在调研的过程中,企业可以综合运用以下四种方法:同业对标、利益链结构、资源适配评估与情景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