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公布有史以来首套全球ESG报告标准,新规对公司社会、环境和治理风险披露作出了更详细的规定,将于2024年1月1日后生效。
在ESG理念加速推行的当下,许多公司已经开始开展了ESG信息披露、ESG治理架构搭建等工作。笔者通过分析众多领先企业发布的ESG报告发现,企业ESG运行管理包括战略方针与承诺、组织或管治架构、实质性议题管理、利益相关方沟通四个主要环节。
企业需要充分认知ESG的长期必然性和必要性,并从战略、业务模式、体系保障等方面做出适合企业自身和行业特点的安排,做长期投入,通过ESG强化企业竞争优势,提升可持续经营能力。
具体而言,ESG有四种进阶目标水平:第一是积极态度,满足监管要求、基本标准和预期即可;第二是主动态度,需要超出监管义务、基本标准和评级要求,并与核心业务部分关联;第三是领先态度,实现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与核心业务显著关联;第四是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促进行业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力,与核心业务融合发展、互相成就。
ESG专门组织的设立是ESG在企业内部战略地位的直接映射,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立专属部门推动ESG工作。具体来说,ESG有三种普遍组织形态:第一种是投资者关系、公共关系、政府关系等部门兼职ESG与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第二种是设有负责ESG与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专属部门;第三种是建立由董事会、管理层、执行层共同组成的三层管理架构体系。实质性议题是企业开展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发力点和增长点,企业应当定期开展自身实质性议题识别以及分析工作。企业通过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了解到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与期待、开展针对性的交流与回应,与各相关方建立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确保实质性议题管理的包容性与平衡性。企业应当在围绕实质性议题开展可持续发展管理和披露工作的同时,及时与利益相关方沟通进展、获得反馈,并以此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