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产城原创】“城市如何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系列文章之四——政府如何帮助产业集群资金纾困
来源: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 | 作者:和君资深合伙人,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总经理 彭锐博士 | 发布时间: 2023-09-21 | 940 次浏览 | 分享到:

NO.1

这几年,爆雷可谓屡见不鲜,从早年的P2P,到这几年以恒大为代表的房地产,中植为代表的民营金融系,多地政府平台公司城投债,还有据说在路上的民生银行,爆雷的金额已经从千亿迅速升级到万亿级别,爆雷的行业则主要集中在金融地产,这充分说明本世纪以来中国主流资金的流向,金融脱实向虚已非一日之寒。与金融行业和一些风口行业大水漫灌,雷雨交加不同,众多实体经济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则是雨露罕至,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特别是近年来外贸承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间欠款不断推高,很多企业应收账款急剧膨胀,资金周转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了集体流动性不足。

任何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集群离不开一群发展健康增长有力的市场主体。资金作为实体产业发展的血液则是这些市场主体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长期“缺水”使企业虽然在技术、产品和管理等方面基础良好,但仍然生存困难,甚至因为流动性困难导致难以为继。缺水也会使一些企业难以进一步成长,即使下游市场需求旺盛,订单不缺,但是由于流动资金缺乏,企业面对发展机遇也无力扩大生产,做大规模。更要命的是,从整个产业集群看,缺水一方面使产业集群无力引入人才、技术等高端创新要素,技术创新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又推高了交易成本(例如需要现金现货交易,信用成本大幅上升),产业效率下降,长期以往必然造成整个产业集群竞争力下降。所以,资金困局已经成为很多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特别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障碍,资金纾困已经成为很多区域地方政府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发展本地存量优势产业必须破解的难题。

NO.2

解决方案在哪里?一些地方政府直接通过行政命令要求金融机构进行输血,导致紧张的政金关系,最后不仅未解决问题,还使区域金融环境和营商环境被破坏,得不偿失。还有的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变相用财政资金救市,姑且不谈相对于市场的资金缺口,地方政府资金不过杯水车薪,这种方式会产生救谁不救谁的市场公平问题,并使一些企业形成一有困难就向政府要钱摆烂的不良习惯。由此可见,资金纾困必须采用市场化机制,“有为政府”要通过“有效市场”来实施。

按照市场逻辑,我们首先应该分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市场动因”是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除去短期很难解决的非市场化因素,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显然都有责任,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让资质平平的融资企业马上变成“白富美”,也不能要求金融机构放低自己的标准去照顾“穷亲戚”,所以,解决方案要从推动融资交易达成的关键环节中找,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四条都是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的堵点、难点:

1)企业征信困难或者征信成本高,这在中小企业方面尤为突出,银行等大的金融机构缺乏高效低廉的征信手段,这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很难获得真实的信用评估。

2)传统的风控手段对于很多企业不适用。例如对于债权类的融资,国内目前主要依靠资产抵押、质押和担保等方式进行风控,但是很多企业是轻资产公司或者缺少符合金融机构风控标准的抵押、质押标的,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方。

3)贷后/投后管理成本高,风险大。

4)传统金融机构对产业认知不足,缺乏针对具体行业的有效金融产品

找到了堵点难点,破解融资困局的基本思路便豁然开朗:无非是如何降低征信成本、丰富风控手段,降低贷后/投后成本,控制风险,引入熟悉产业的金融服务机构。想到这个思路不难,为何现实世界中成功案例却不多,因为,这些事情需要有人站在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系统思考,统筹布局,协调多方,在我国目前行业组织/协会的专业能力和公信力普遍偏弱的情况下,需要政府挺身而出谋篇布局。

NO.3

要实现上述基本思路,政府关键是用好三大工具:

工具一:产业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一个重要领域就是通过产业数字化实现业务风控和投后/贷后管理的升级,降低征信成本。如果金融系统能够通过产业物联网系统及时有效的监控产业业务活动的若干真实数据,就能够实现金融业务的“长尾效应”。这使得对中小企业小额零散的融资业务变得有利可图,同时也能够通过产品创新形成更多基于数字化风控和监管模式下的新产品,使得普惠金融产品更加丰富,更能适应产业企业需求。我们看到,基于个人消费大数据,这些年各种“宝”以及微商银行等在个人信贷领域非常活跃,同样,在一些城市,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据搜集、数据整合、数据分析能力,一批开展助贷类业务的公司已经硕果累累,金融业务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工业互联网发展最成功的应用领域。

工具二:地方国企

一般来说,各地的金控公司都往往有担保、小贷、基金投资等金融牌照,在当地从事金融服务。但大多数金控公司受自身能力和定位限制,要么业务极端保守,其风险厌恶甚至比一般银行机构还高,基本无法扮演本地产业集群资金纾困的角色;要么又较为激进,愿意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业务,很多企业够不着。因此,在实践中这些类金融类的地方国企对中小民企来说往往是水中月镜中花。地方国企往往资产规模大,信用高,融资成本低,其实是具备对产业集群进行资金纾困的较强能力的,但是要控制风险的话,他们必须研究产业链的资金流动和风险分布,在供应链金融的关键环节躬身入局,扮演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关键的核心企业,从而以自己的信用和风控能力撬动更便宜的银行资本源源不断进入产业链条,形成钱兴产旺的产业气象。例如,赣州南康区的国企平台通过介入当地千亿家具产业的木材采购、备料和喷涂三个关键环节,为整个产业集群的数千家企业提供集采垫资服务,极大提高了整个产业集群的资金周转率,释放了受困于运营资金不足的产能,并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最终实现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明显提升。

工具三:专业的产业服务团队

地方产业集群的资金纾困涉及方案设计、风险控制、投后/贷后管理等许多专业性工作,需要有效沟通和协调融资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需要专业的产业服务团队。他们一方面要对整个产业链有深刻洞察,同时也要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及相关法律、财务认知,而且对于数字化工具、供应链管理等创新的产业服务工具要运用娴熟。显然,地方传统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受制于权限、团队能力和机制等诸多限制,无法扮演这一角色,国有金控企业则在行业理解和创新空间上不具备优势,所以一定要引入外来市场化专业化机构。例如,建发、怡亚通等供应链公司都有专业的供应链金融团队。此外,大型贸易商、电商平台、科技金融公司和近年来兴起的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各类专业服务公司都属于这样的专业服务团队。

最后,如何用好这三大工具,这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这里面没有放之四海的标准模式,因为不同区域的产业集群不同,不同产业集群的产业特征、产业结构,该区域在产业地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都会极大程度影响纾困方案的设计以及如何利用这三大工具。只有同时具备投行思维、产业思维和金融思维的综合性团队,才能在本地产业深度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有效的产业集群资金纾困方案,同时这样的团队还需要丰富的金融和产业资源,最终将方案实施落地,见利见效。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