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建筑企业的创新只是工法与专利?
来源: | 作者:和君咨询建筑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4-07-02 | 459 次浏览 | 分享到:
“创新” 二字近年来已成为热词,国家在宏观层面颁布了大量政策以鼓励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不少企业也把创新投入与创新成果纳入了考核之中。作为在所有行业里,科技渗透率指数最低的建筑行业,本该有大量的创新空间可挖掘。但我们也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面对科技研发投入的考核指标,很多企业不知道将钱投向何方,甚至为了完成考核,把项目部技术员的工资也纳入到科研预算之中,也有不少企业将创新狭隘地归纳为仅是工法与专利。

建筑企业的创新到底包含哪些内容?组织创新究竟来源自哪里?建筑企业如何能以最小代价投身于创新活动?

建筑企业的创新到底包含什么?

建筑企业的创新到底包含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产品的视角去审视。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到消费者的手里,共有三个环节。首先是生产环节,也就是生产原料、劳动力、生产技术这三者的组合;第二是交易环节,该环节有两个敌人,分别是信息不对称与信用不传递;最后是使用环节,核心是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综合体验。


而创新,就是在至少一个环节上对现状进行提升。在生产环节,要么降低成本,要么提升品质。新建材的使用,智慧工地的普及,新的项目组织模式,都属于生产环节的创新;在交易环节,创新主要包括降低信息差,提升交易效率,通过信用体系构建降低交易风险等。各类供应链平台、信用平台的建设,就属于交易环节的创新;在使用环节中,一方面要降低建筑物的维护成本,另一方面要拓展尽可能多的使用场景。所以智慧运维系统的应用,建筑产品的研发,使用场景的拓展,都属于使用环节的创新范畴。

由此可见,建筑企业的创新,外延非常宽广,并非造出来惊世骇俗的空中造楼机、海上钻井平台才是创新。上述每一环节的微小进步,都属于创新的范畴。创新往往不是 “天翻地覆” 的重建,更多是 “润物细无声” 的改良,可以说,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机会都来自创新。

波士顿咨询通过对全球建筑市场的研究,识别出了未来将深刻影响建筑行业发展的五大创新领域——可持续发展、供应链改革、生产效率提升、创新建材及建造方式、资产智能化。建筑企业在选择创新赛道时,可参考借鉴。

可持续发展:借助碳捕捉、废弃物回收等前沿技术实现生产、建设、运营的全周期减排。包括碳捕捉技术、建筑垃圾处理、绿色建材等领域。

供应链改革:通过搭建建材、设备供需平台,缩短供应链条,优化运输系统,实现透明化采购、保质保量供应,从而降本增效。包括线上招标平台、智慧供应链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等。

生产效率提升:借助数字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实现线上数字化管理协作,简化任务、提质履约、提升效率。包括智慧工地、数字项目管理、工程设备监测工具等。

创新建材及建造方式:借助 BIM 及物联网技术打造工厂化生产建造,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包括装配式建筑、建造机器人、智能建造解决方案、3D 打印技术等。

资产智能化:借助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实现城市从规划、建设到管理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的数字化、智能化。包括智能楼宇系统、CIM 数字孪生、 GIS 引擎等。

组织创新究竟来源自哪里?

在了解了建筑企业的创新包括哪些之后,我们就会追问,企业的创新到底从哪里来呢?关于这个问题,企业界并没有统一的共识,但是学术界已经有了比较确定的答案。


在《智力》、《自然》等顶级期刊中,科学家们对于组织里的各类要素与创新的关系做了比较研究,相继排除了 “组织中成员的年龄” 、“组织中成员的智商” 、“组织中成员的数量” 等因素,最后得出了结论:影响组织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是组织的网络结构。

网络结构,就是组织内成员的连接数量与连接方式。连接数量越多,连接方式越自然,组织的创新能力就越强。这个结论确实也很符合我们直觉,因为创新的本质就是事物的连接,是不同想法相互融合与再创造的过程。

无独有偶,在《牛津创新手册》一书中,理论学家们归纳总结近半个世纪关于创新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创新形成的三个基础:战略、财务及组织。而其中最重要的,也是组织因素。

在传统的建筑企业中,创新机构通常为自上而下型网络,即分为 “决策-管理-实施” 三个层级。如设置技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公司科技发展规划和目标、科技立项、科技成果验收和评优奖励,是为决策层;科技信息部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实施费用管理及项目的定期检查、考核及验收工作,科技成果评奖、报奖以及成果的推广应用,解决科研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是为管理层;此外,设立专项研究机构、专项科研平台、区域创新平台、研发中心等各类科研机构,是为实施层

但真正对组织创新有助益的,并非自上而下型网络,而是 “小世界网络” 。

立刻开始创新,任何企业都能做到

什么是小世界网络?小世界网络区别于传统的部门、机构,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它有一种机制,可以连接起不同的部门,能够搜集不同类型的信息;二是它在各部门之间有紧密的连接,能完成创新想法的融合与再创造。


用通俗的话来讲,它能够在企业内部,广泛搜集信息;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又能形成一种合力,让创新的想法落地。构建小世界网络,并非需要对企业现有的架构进行大拆大建,只需要一些微小的改动就可以实现。

比如企业可以有目的地构建一个用于信息交流互动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线上的论坛,也可以是线下社区。它必须是自发的,不能有统一的领导,不能让网络内的成员有 “汇报” 、“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 的感觉。一旦有这种感觉,信息的交互一定会失真走样。

《商务标、技术标总是两张皮,怎么办?》一讲中,我们介绍了腾讯公司的悬赏系统,该系统就是一种小世界网络。企业内部的社群在互联网公司已成标配,但在建筑企业并未普及。近年来,有些企业开始尝试组建 QC 小组,小组成员自由组织,这就是构建小世界网络的积极尝试。

信息搜集上来以后,对于企业内普遍存在的 “创新点” ,就必须采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组建专项项目组进行创新方案的研发与落地。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创新不同于其他任务,其结果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宜对结果进行考核,也不宜对过程进度进行过多干预;二是一旦有成果落地,可以让项目成员分享收益。比如团队成员对创新成果占有股权,该成果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团队可以分享。

这就好像米其林餐厅的菜品研发,某厨师研发出了新菜,5 年内,新菜的收益一部分要给厨师。通过收益分享,而不是过程监督,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

创新,常常来自组织的秩序之外。企业应积极培育创新的土壤,细心呵护创新的种子,并对创新失败保持足够的宽容。

创新,常常发生于秩序之外

创新往往不是 “天翻地覆” 的重建,更多是 “润物细无声” 的改良。建筑企业的创新点,可从生产环节、交易环节与使用环节挖掘。

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组织的网络结构,组织成员之间连接数量越多,连接方式越自然,组织的创新能力就越强。与以往自上而下型的创新机构项目相比, “小世界网络” 更适合创新能力的培育。

构建小世界网络,并非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构,有目的地构建一个用于信息交流互动的空间,创新就成功了一半。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