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怎么看?如何干?
来源: | 作者:胡晓纲 和君咨询合伙人 | 发布时间: 2024-07-09 | 20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主要特征,强调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由此可见,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都应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最好证明。那么,企业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呢?


企业必须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有投入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综合效率。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还涵盖了技术进步、组织管理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等多个方面。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持之以恒地推进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经济学家在分解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发现,资本、劳动、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解释产出的增长,因而把生产要素贡献之外的那部分增长源泉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在要素投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这些要素实现的,因此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企业赢得当下竞争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面对市场需求整体仍在恢复中,部分传统行业同质化、低端化,导致竞争力不强问题突出。全要素生产率符合新发展理念,其增长不仅仅是数字游戏,它代表着创新、效率和管理的智慧。因而,能很好检验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


企业要构建全要素生产率的目标管理体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说明,全要素生产率更多采用增长率来衡量。被定义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即: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产出增长率—α×资本投入增长率—β×劳动投入增长率
其中,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资本产出弹性是指当资本投入增加1%时,由此带来产出变动的百分比;劳动产出弹性是指当劳动投入增加1%时,由此带来产出变动的百分比。

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企业也应积极、主动分解和制定适合自己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目标管理体系,以统一企业的指挥棒。

01

构建原则

系统性。构建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企业目标管理体系,既要抛弃过去片面追求营收、规模增长,转变为统筹考虑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全要素的发展;又要防止单一追求劳动生产率提升,转变为体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综合指标。

适应性既要因企制宜,循序渐进的构建不同企业的合适目标体系;又要根据行业大势、企业实现程度,动态探索与调整。

可量化。确保目标可量化,符合S(具体)M(可衡量)A(可达成)R(相关性)T(有时限)原则,便于监测和评估。需要指出的是,全要生产率指标的设定可能难以准确量化,但是,必须聚焦重点指标,阶段性量化,作为检验的参照物。

02

主要内容


简化理解,中央企业“一利五率”指标体系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体系。国务院国资委为推动中央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高质量发展,从2023年开始建立了一利五率的经营指标体系。即:一利,利润总额,包含净利润和上缴税费,能直观反映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五率,分别为净资产收益率,衡量企业权益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营业现金比率,更加关注可持续投资能力的提升,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含金量”;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反映了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转化、促进新型产业发展;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要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广大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资产负债率,约束企业盲目扩张的冲动,降低企业的风险。
图片
全面观察,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体系包含五个方面。主要为产出类指、投入类指标、效率类指标、创新类指标、可持续发展类,小计16项。具体如下:
图片


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路径

01

“三高”导向

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前提是必须在企业发展中践行“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导向,通过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来增强核心竞争力。

高科技,就是要重视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研发管理,利用新的技术革命,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人形机器人等,提升企业的含“科”量。
高效能,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科技、创新管理方法和优化流程,实现生产力的显著提升;一方面高效地利用资源,包括人力、物资、数字、资本和信息,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就是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度在提高;协调发展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结构优化而具有持续性;绿色发展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契合了需求结构的转型;开放发展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自全球资源配置程度的提高;共享发展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能够获得需求维度的支撑。

02

全面对标

以“三高”为导向,以“五类指标”为牵引,运用“标杆管理”工具,全面对,重点抓。要结合企业战略和自身特点,可在“找差距、定目标、补短板、扬优势”上下功夫,通过自上而下发动,自下而上开展。例如,中国建材的三精管理(组织精干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华为的依靠技术和市场拧“麻花”等先进经验和做法,就值得很多企业借鉴。

03

优化配置

借鉴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总结发展中经济体推动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统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二是优化产品结构,以科学、合理的产品规划为抓手,加大科技含量高、效益好、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的占比;三是优化人力、资本、预算等企业自身资源配置,把资源配置到更高效率、更高价值的地方去。这主要是内部的战略与管理的匹配性问题。

04

创新驱动

创新很难,但是企业在新阶段更要做难而正确的事。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讲,就是要做“有效创新”,即创新也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对于有实力的企业来讲,就是要敢于基础创新、源头创新,坚持长期投入、大投入,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华为公司长期高强度研发投入、聚焦主航道,取得了巨大成功。

当然,创新,既包含技术创新,又包含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当前,无论是哪种模式的创新,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理,提升创新管理水平,充实创新人才队伍。

05

管理升级

“重业务,轻管理”、“组织发展滞后于业务发展”,这可能是部分企业的通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管理的精细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生产、管理等浪费为主要目标,从而提升企业的决策效率、沟通效力和执行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在多重约束的条件下,找到最优解。可见,挑战大、任务重。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定力,增强创业的活力,真抓实干,不断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多更大作用。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