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穿越寒冬,2025年新能源行业以“新”求“变”迎反转
来源: | 作者:和君新能源事业三部 | 发布时间: 2025-01-08 | 2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年:抱团取暖熬“寒冬”

2024年,新能源产业整体陷入“凛冽寒冬”,产能过剩、全行业亏损、投融资锐减,但长远来看,目前只是阶段性的供需失衡,能源转型的趋势是确定的,“春天”仍会到来,活下去就有希望。

 光伏:2024年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迎来历史时刻,光伏并网发电占总发电装机比重上升至24.8%,超过风电及水电,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同时,光伏行业迎来历史性低谷周期,供需失衡仍在持续,全球光伏需求增速放缓,2024年1-10月的国内新增装机需求增速由2019年-2023年的年均50%以上降低为27%;“量增价跌”使得全产业链亏损严重,2024年1-10月,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2%、33%、25%、21%,但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价格分别下滑超过35%、35%、25%,各环节价格均创历史新低,全面击穿企业成本线;“出海”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全球各主要市场如欧洲、美国、印度等,纷纷出台各类政策法规,增加贸易壁垒,提升本土化供应比例,海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风电:2024年陆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约6%;海风迎来装机高峰,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约2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技术上,风电机组继续朝大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但更关注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出海上,欧洲、南亚、非洲、巴西、中东市场潜力大,行业龙头纷纷启动全球战略布局。竞争格局上,国内整机龙头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三一重能等主导市场竞争,今年10月份国内12家主流风电整机商签订“行业自律公约”,行业恶性竞争局面有望扭转,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储能:随着新能源发电渗透率提升,储能作为电力系统的“蓄水池”,成长确定性强,重要性凸显、发展空间大。国内市场,储能电池制造端跌破成本线,利好下游储能电站建设,2024年迎来历史性机遇,尤以浙江、广东的投资收益最高,市场火热。海外市场,大型储能盈利水平高于国内,头部企业纷纷寻求出海,欧美电力市场化程度高、收益好,中东市场高速增长,项目规模大、空间广阔。技术路线上,短期内仍将以锂电储能作为主要的电化学储能方式,新技术路线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产业化进展不及预期,抽水蓄能、压缩空气、飞轮储能等方式更适用特定应用场景,市场占比不高。竞争格局,储能电池呈现“一超多强”格局,宁德时代地位稳固,储能的变流器及温控环节是行业新龙头孕育地(除电池端外),与AI电源的结合也是行业新增长点。

 氢能: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发展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制氢方面,新技术带动制氢成本持续下降(根据中石化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的调研数据,制氢成本已降到21元/公斤),绿氢规模化应用与产业链发展迅速。氢能应用方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进一步加快,商业化规模持续增大,前三季度,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超过4000辆,同比增长超40%。



2025年:以“新”求“变”迎反转

202511日,我国首部《能源法》开始施行,新时代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步入新阶段,新技术、新机制、新发展模式、新应用场景等有望带领新能源产业走出低谷,迎来行业反转,重回有序健康的发展状态。

光伏:光电效率革新加速,TOPCon成为行业主流,PERC产能全面退出,钙钛矿及叠层电池技术有望迎来产业化阶段。

 风电:海风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风电整机龙头全球化布局加速,产业链上下游跟随一体化出海成为趋势,海风度电成本持续下降。

 储能:行业由“群雄逐鹿”进入“一超多强”时代,跨界企业将纷纷撤出,全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分化,大量中小项目未投产即陷入停摆状态,龙头企业并购重组加速,制造端盈利有望改善。钠离子、固态电池及液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产业化仍需要时间。

 氢能:制氢成本快速下降,氢储运的基础设施如输氢管道、加氢站等建设持续推进,氢能商用车先于乘用车进入示范运营阶段。西部制氢示范,东部用氢示范,中间通过输氢管道连接,氢能发展大通道正在构建。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