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卫生领域,特别是在基层,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一直是业内的热点话题。县域医疗共同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县域内居民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
目前已建成县域医疗共同体4028个,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4%,“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基本实现。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多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县域医疗共同体。就县域而言,建设医疗共同体必然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对区域医疗进行系统整合,其核心和实质是资源配置,是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县域卫生行业管理的基础。和君康养事业部认为,建设县域医疗共同体,在顶层设计上,也要围绕布局、支付、管理三大关键点,进行系统性思考。
1、布局:三级联动 激发活力
在县域医疗体系中,有县级医院,也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疾控机构等,各类机构职能不同,供给的服务种类不一。“国家有高峰、区域有高原,地市有高地,县域有中心”就是对三级分级诊疗最形象的定位。医疗共同体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条基层医防融合的发展新路径,将服务人群从重点已发病人群,转变为亚健康人群、临近高危人群。因此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能不能有效整合资源,并让各方有动力共同提高服务能力尤为关键,对于县级医院要打造“龙头”,实现“县强”,对于乡镇、村两级医疗,要力争实现“乡活”和“村稳”,即探索建立“公益一类保障与公益二类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在保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医护人员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支付:价值导向,有的放矢
目前居民就诊费用更多依赖的是医保,发展县域医疗共同体必须发挥医保杠杆的调节作用。近年来,医保支付方式在不断变革,由重数量到重质量再到重价值,探索实行医保按人头总额预算管理,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在实际操作中,一是要掌握居民健康管理的预期目标,如人均期望寿命、慢病患者发病率等;二是要对县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对县域医疗机构所能够提供的医疗服务,如科室分布、就诊人次、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等进行普查,根据县域医保基金的总量,实现有的放矢;三是运用数据监测判定未来医疗费用走向,进而确定医保基金预算总额,在总额预算控制基础上,建立疗效评估和奖惩制度,做到“省钱就是效益”。
3、管理:内外协同,破除堵点
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需要内外部深度协同。从外部管理的角度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需要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授权和放权。把过去以单个医疗机构为单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现在共同体的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性内部管理变革,建立新的医疗机构治理体系。从内部管理的角度看,县域医疗共同体的管理不是单纯的层级叠加,形成“卫生行政部门-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管理序列,而是要在优质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绩效考评、人事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手术”,就是将责任、利益、职能等进行整合,重构内部管理,实现医共体成员单位之间的深度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