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当光伏遭遇产能过剩:建筑企业该 “抄底” 还是 “避雷” ?
来源: | 作者:和君咨询建筑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5-03-21 | 70 次浏览 | 分享到:
光伏产业正陷入一场 “冰与火” 的博弈。当钙钛矿叠层电池光电转化率突破 26% 的捷报传来,行业却同步上演着价格暴跌近 80%、企业裁员 30% 的生存危机。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光伏设备各环节产能已突破 1000 吉瓦,远超全球 330 吉瓦的年度装机需求。2023 年,多晶硅价格从 30 万元 / 吨断崖式跌至 6 万元 / 吨的曲线,既撕开了低端产能的生存裂缝,也为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打开了成本下探的黄金窗口。
建筑工地随处可见的深蓝色光伏板,此刻正折射出这个朝阳产业的魔幻现实——技术迭代催生的万亿级市场与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血战,竟在同一个时空维度激烈碰撞。

光伏:市场前景如何?

光伏发电根据安装场景、规模及技术特性,主要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类。集中式光伏适合光照资源丰富但远离负荷中心的地区,早期因单位成本较低而快速发展。但受土地资源限制,市场目前正在探索复合用地模式,如渔光互补、林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受益于政策支持(如整县分布式试点)和成本下降,增速显著。2021 年中国分布式新增装机占比达 53%,首次超过集中式。未来 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或成主流。

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在资源利用、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上形成互补,共同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分布式因灵活性和政策推动成为近年增长主力,而集中式仍是大规模电力供应的基石。

表:集中式光伏与分布式光伏对比

图片

01

集中式光伏市场前景

2025-2030年,中国集中式光伏市场将在政策强力驱动与技术升级下保持高速增长。核心政策方面,“十四五” 规划明确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光伏基地建设,并支持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大基地项目成为装机核心支撑。市场投资规模方面,预计 2025 年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约 150-160 GW,2030 年累计装机预计突破 1250 GW,年均投资规模(至 2030 年)约 4000 亿-6000 亿元。

建筑企业布局机遇显著。一方面,政策鼓励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屋顶光伏开发及光伏建筑一体化,建筑企业可参与分布式与集中式结合项目;另一方面,大型地面电站建设需求激增,尤其在西北、西南等资源丰富区域,企业可承接 EPC 总包、运维服务及配套储能系统集成。此外,智能化运维、新材料技术(如高效组件、自动清洗系统)的应用将提升项目收益,推动行业向高效与智能化转型。

02

分布式光伏市场前景

2025-2030 年,中国分布式光伏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核心政策层面,国家能源局推行的 “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 试点政策要求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及工商业厂房屋顶覆盖光伏设施,并配套电网升级改造。

市场投资规模方面,预计 2025 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将突破 120 GW,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15%,到2030年累计装机规模有望突破500GW,年均投资规模达 1500 亿 - 2000 亿元,约为集中式光伏的 30%~40%。
建筑企业迎来多重机遇一是 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全国工商业屋顶潜在装机规模达 245 GW,对应市场空间超 1.3 万亿元,龙头企业如森特股份、东南网架通过收购和战略合作布局光伏幕墙等集成化产品;二是参与整县推进项目的 EPC 建设,与国央企合作开发屋顶资源,典型如陕建股份与隆基绿能联合成立新能源公司开展全产业链闭环运营;三是拓展 “ 光伏 + ” 多元化场景,包括交通设施、农业大棚等创新应用,配套储能技术提升项目经济性。政策驱动下,分布式光伏将成为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核心赛道,具备技术整合能力和政企合作资源的建筑企业将率先受益。

光伏:建筑企业能参与哪些环节?

光伏产业链可分为硅料、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系统五个环节。上游包括原料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单晶硅和多晶硅的制造,硅片的生产。代表企业有通威股份、保利协鑫、新特能源、隆基绿能、中环股份等。中游包括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玻璃,支架等)以及逆变电器环节。代表企业有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阳光电源、亿晶光电、阿特斯等。下游是光伏发电的应用端,包括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代表企业有三峡能源、大唐发电、宁德时代、比亚迪等。

图:光伏产业链及代表企业

图片

光伏:收益几何?风险几何?

现阶段,建筑企业参与光伏投资环节的收益与风险并存,但行业仍存在结构性机遇。

收益方面,建筑光伏项目尤其是 BIPV(建筑一体化光伏)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根据招商证券测算,以自有资金投入的 BIPV 项目内部收益率(IRR)可达 16.36%,若采用贷款模式则 IRR 可超过 35%。随着组件价格下降和技术迭代,项目成本持续降低,叠加碳交易收益潜力,回收期有望缩短至 4~6 年。
风险方面,国家发改委《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明确电网不再全额收购光伏电量,要求业主参与市场化交易或开发电网外用电户。例如,河南省已实施该政策,导致银行因担忧项目运营风险而拒绝贷款。市场化交易后,光伏电价受供需关系影响可能出现波动甚至负电价。同时,全国超 150 个地区分布式光伏可开放容量为 0,山东、河南等地要求新增项目配储,增加企业投资成本。


展望十五五,光伏产业仍为具备以下条件的企业提供重要机遇

首先,资金与技术整合能力强的央企具备显著优势。央企依托低成本融资能力(如政策性贷款、政府资源)和规模化优势,能够有效对冲光伏项目的高投入风险,并通过 “投建营一体化” 模式提升整体回报率。例如,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央企通过战略转型深度参与光伏发电项目,在政策红利期(如 “整县推进” 试点)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此外,央企在政府合作、项目审批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有利于承接大型 BIPV 项目。

其次,与光伏龙头深度合作的建筑企业可快速切入 BIPV 市场,以民营企业为主。建筑企业通过与隆基等光伏企业合作,共享组件技术、客户资源及安装经验,降低自身技术门槛,实现从传统承包商向系统集成商的转型。例如,森特股份引入隆基股份后,依托后者在光伏组件领域的优势,加速布局工商业厂房屋顶 BIPV 项目。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规避了建筑企业单独向上游拓展的技术风险,还能通过资源整合抢占新建建筑市场。

表:集中式光伏与分布式光伏对比

图片

最后,布局高光照区域或存量改造(BAPV)的企业具有差异化竞争力。高光照地区(如西北、华北)的 BAPV 项目因发电效率高、回收期短(平均 5~6 年)更具经济性,存量建筑改造(BAPV)无需改变建筑结构、施工便捷,适合工商业屋顶的快速推广。此外,政策对存量屋顶资源开发的支持(如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为这类企业提供了灵活的市场切入点。


光伏:建筑企业入场都需要什么?

建筑企业布局光伏业务需系统整合多维度资源。资质方面,施工环节须具备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机电工程相关资质;投资光伏电站需取得国家能源局颁发的《电力业务许可证》。客户资源上,应依托现有建筑项目渠道和政府绿色基建合作网络,拓展工商业屋顶、公共建筑等应用场景,并建立与电网企业的并网消纳协同机制。上下游资源整合是关键,需与头部光伏组件商形成战略合作,确保产品稳定供应,同时联合储能企业解决发电波动性问题。此外,分包方资源需覆盖专业分包团队和智慧运维服务商,通过合资或并购方式快速补足光伏工程实施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应避免陷入低端竞争,依托建筑企业融资优势,以 “投资-建设-运营” 闭环模式对冲行业周期性风险。

在当下阶段,建筑企业需以战略定力穿透周期迷雾。建议企业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绑定央企资源承接大型基地项目,借力低成本融资与规模优势;二是深耕高光照区域存量改造,布局 “ 自发自用 + 储能 ” 的工商业屋顶项目,缩短回报周期;三是联合技术龙头开发新型光伏建材,抢占 BIPV 技术标准制定先机。唯有将产能过剩的 “危” 转化为技术跃迁的 “机”,方能在万亿级清洁能源市场中筑牢竞争护城河。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