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区县农业品牌化破局:三大路径解锁“新质生产力”红利
来源: | 作者:杜润奇 和君咨询区域产业平台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5-03-24 | 29 次浏览 | 分享到:

“十五五”期间,全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是积极落实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核心举措,是引领区县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更是推动区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塑造全新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推动区县农业品牌化发展是一个涵盖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首先,实现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是基石,从农产品的生产源头到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其次,深化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是支撑,通过招引布局延链,支持创新延拓,发展融合业态,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再者,形成区域品牌能力是抓手,强化品牌管理、保护、推广与合作,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只有将这些领域有机结合、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区县农业的品牌化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实现全产业链标准化

实现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是推动区县农业品牌化发展的核心根基,涵盖多个关键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具体包括建立标准化基地、标准化体系、标准化平台,以及大力推动标准化绿色产品发展等内容,各部分相辅相成,共同为农业品牌化筑牢根基。
完善标准化体系。完善标准化体系是实现区县农业品牌化发展的顶层框架。通过制定全产业链标准技术规范,涵盖种植、采收、加工及验收、营销推广等环节,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三级监管体系,实施全链条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标准化实施,推动“三品一标”认证,探索新技术赋能标准化,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效应。
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标准化基地是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实现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发展标准化大棚,推广先进生产设施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品生产能力。建设地方特色农产品示范种植基地,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提升灵芝整体品质。
建设标准化平台。建设标准化平台是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的核心举措。搭建区域公共交易平台,实现农产品集中采购、在线交易、物流跟踪等功能,优化产业成本。同时,搭建技术标准化平台,由龙头企业牵头,制定农产品种养、采收、质量检测、加工等环节的标准,依托市场需求实时优化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溢价能力。
发展标准绿色农品。发展标准绿色农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化紧密结合,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标准园和示范场,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按标准生产,支持绿色农产品认证,采取财政奖补措施,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公共品牌认证。同时,推动生态绿色循环,探索林下种养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深化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

深化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是推动区县农业品牌化发展的关键支撑,涵盖沿链布局、招引、培育龙头型企业,大力支持创新延拓,鼓励围绕农业发展康养文旅、农业科技、农业消费等融合型业态。
延链招引布局深加工企业。招引落地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项目,同时做强区域重点企业,以龙头为牵引,促进产业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及加工基础,重点聚焦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发展多种精深加工技术,推动农作物深加工,招引一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落地,提升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加强薄弱环节的配套企业招引,构建覆盖种植、初加工、深加工到终端销售的完整特色农业经济体系。
大力支持创新延拓。围绕特色农产品全产业全流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展育种创新,推广高效生产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搭建专家工作站、联合研发平台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创新场景,引进培育专家及本地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发展全方位创新服务,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强化技术服务机制。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施“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模式,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发挥产业联合体创新协同优势。积极推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对接合作,构建多层次、市场化的创新合作机制,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鼓励发展农文旅融合新业态。鼓励企业应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积极探索“农业+康养”领域,发展森林康养、健康饮食、文化养心、度假小镇、田园观光、健康管理、亲子互动等多元化业态,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在“农业+医药”领域,以良种繁育、药材种植为基础,创新产品展销模式,构建医药与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整合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各环节,贯通“产加销服”全链条,将农业与食品加工、文化旅游、教育培训深度融合,打造“农食文旅教”一体化发展模式。拓展农业的多元功能及社会价值,大幅提升产业增效空间,促进农业生产从单一的原料供给向多元价值创造转型,实现区域农业、文旅和康养协同发展。

塑造区域农业品牌能力

加强区域农业品牌力建设是推动区县农业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要从品牌管理、保护、推广、合作等多角度出发,加强品牌能力建设。
强化品牌管理。应搭建完善直播基地、展销大厅、品牌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品牌管理平台,集成品牌塑造、管理、直播及电商人才培训等服务。推进品牌统一化管理,制定品牌标识与准入标准,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竞争力,构建清晰、统一且具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体系,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品牌价值提升。
加强品牌保护。要完善品牌保护机制,强化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建立健全品牌授权、管理与监督体系,推动品牌管理标准化。明确品牌使用、保护和准入标准,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实施品牌目录制度,鼓励商标注册,构建品牌矩阵,提升品牌权威性与公信力,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强化品牌推广。应搭建多元化营销推广体系,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拓宽新媒体营销渠道,深化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动农产品品牌宣传。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发展品牌故事,打造专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品牌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
推进电商合作。通过与电商龙头企业合作,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赋能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品牌推广,支持企业培育自身品牌。借助电商平台大数据,精准定位消费者需求,培养流量主体,开展线上营销活动,拓展销售及品牌渠道,实现农产品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鼓励打造自有品牌。政府牵头,龙头企业参与,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培育自主品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农户申报优质农产品品牌,完善品牌创建激励机制,推动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和高端化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