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无处不在,很多企业看似在平稳运行,实则却危机四伏。因此,识别出隐藏在企业角落的风险就尤为重要。对风险的有效识别,也是后续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本讲将系统介绍建筑企业在风险识别时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在很多风险管理的标准框架中,“风险识别” 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模块,比如国家标准化组织的 ISO 体系就将风险识别视作风险评估环节的一部分。 ISO 将风险评估定义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的过程,而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工作;在 COSO 框架与我国颁布的相关规范中(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也将风险识别视为是风险评估的一个前置动作,并未形成一个单独模块。但在风险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还是习惯于将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分隔开来,作为两项相对独立的工作。
△ 图:在ISO 31000风险管理标准中风险评估过程示意图在风险识别时,要体现法律、合规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四个维度的辩证与统一关系。通常来说,风险管理维度识别风险时侧重在整个业务活动的决策阶段,重点识别业务活动决策时是否综合考虑了未来的各种情景对业务活动本身和生产运营产生的影响,从而做出了最佳决策;内控管理维度侧重在操作层面,重点识别业务活动或者流程设计时是否考虑关键的控制点;法律与合规维度侧重于边界性风险,重点识别在业务活动中的禁止性行为。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源于宏观经济波动、政策法规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例如,投资总量下行可能导致需求减少,进而影响企业的业务量和利润;而政策法规的变化,如环保要求的提高,可能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与此同时,经济周期的波动也可能对项目投资回报产生巨大影响。比如,在经济繁荣时期,建筑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的业务量和利润都可能大幅下降,各类生产资源也会闲置冗余,消耗掉企业大量成本。技术风险: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复杂的技术和工艺,技术更新迅速,若企业技术落后或技术人员水平不足,可能导致施工质量不达标、安全事故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还增加了额外的修复成本。此外,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工艺层出不穷,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更新技术或引进新技术人才,也会面临技术落后的风险。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与资金流动、预算控制和收款情况有关。建筑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使用,如工程款支付、材料采购等。如果企业资金管理不善或预算控制不当,可能会导致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而收款难题也是建筑企业普遍面临的财务风险之一,有些客户可能会拖欠工程款或提出无理的扣款要求,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项目管理风险:项目管理风险主要涉及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等方面的控制问题。建筑项目通常周期长、涉及环节多,项目管理不善可能导致进度延误、成本超支或质量不达标。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如果项目团队成员之间沟通不畅或信息传递不及时,可能会导致工作重复、资源浪费甚至项目失败。法律风险:合同管理不善、知识产权侵权、劳动纠纷等法律问题都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在跨国项目中,还可能面临不同国家法律体系的差异带来的挑战。长久以来,建筑企业涉诉频繁,近年来更有愈来愈烈的趋势。很多法律纠纷具备非常强的外部性,不仅耗费了企业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处理纠纷问题,常常还会因为与甲方、供应商关系的破裂,影响了其他项目的正常进行。
风险识别工作是项系统性工程,需应用科学的工具方法与严谨的操作流程。常用的管理工具包括场景还原、流程分析、工作坊、数据追溯与关键风险指标分析等。在管理实践中,应用最多、系统性最强的方法是流程分析法。
流程分析法则是一种通过深入剖析企业流程的各个节点,从而识别潜在风险点的方法。它首先要求绘制出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流程图,进而对每个流程的每一阶段、每一节点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及时地发现潜在的漏洞和风险,并探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最终,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过往的历史资料,我们还可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其带来的后果进行科学预测。具体来说,利用流程分析法来识别风险,可以细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首先,要系统地梳理整个流程,精确定位到其中的关键节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每个流程步骤进行仔细审查,判断其是否可能成为风险的集中点。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三类节点:一是历史上曾经出现问题或事故的节点;二是在前期的流程优化或改进过程中被调整过的节点;三是涉及重大事项审批、重要成果输出的节点。其次,针对这些已确定的关键节点,要深入分析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这需要从 “正常状态” 、 “异常状态” 和 “紧急状态” 三种不同的活动状态出发,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最后,还需要审视这些关键节点是否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这包括检查是否有明确的规范性制度来指导操作,以及员工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知识来预防或及时阻止潜在的风险事件发生。所有这些关键信息都将被详细记录,并作为风险描述的重要部分,等待进一步的风险确认和管理决策。例如,在现场安全管理类流程中,就可能蕴藏着各类潜在风险。在正常状态下,施工现场应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工人正确使用防护设备,确保施工过程平稳无误;然而,在异常状态下,比如安全设施缺失、工人未佩戴安全帽或未正确使用安全带等,就可能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在紧急状态下,如突发恶劣天气、重大设备故障或施工现场发生火灾等,若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和逃生路线,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时刻追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潜在的风险点是什么?该风险点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导致该风险发生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也贯穿着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始终。
并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故才叫风险,任何可能发生意外的环节,都是潜在的风险点。例如,在一家建筑企业总承包合同签订流程中,要经过合同谈判、合同拟定、合同送审、风险论证、合同签订与登记备案等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即使概率很低。比如在谈判环节未充分主张我方诉求;在合同拟定时存在一定的隐患或漏洞,可能导致公司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等;在登记备案环节,合同也面临着丢失风险等。并不是所有的潜在风险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在梳理风险点时,要根据管理目标,仔细分析该风险对于目标的影响。在此需要从两个角度思考风险带来的后果,一是该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发生后对公司的影响程度。比如在合同拟定环节,如存在重大隐患,公司未来就可能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与法律纠纷。该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发生后对公司带来的影响也大,因此就需要重点控制;而 “合同丢失” 这一潜在的风险点,发生的概率极小,且一旦发生,还可以通过协商补签、备案件复印等方式弥补。对于此类风险点,就不宜投入过多的资源进行风险控制。思考原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明确该风险是否可预防,二是为解决 “怎么预防” 提供前置输入。有些风险很难通过传统的手段进行控制,如那西姆·塔勒布所描述的各类黑天鹅事件,包括难以预测的天灾、复杂系统中的非线性风险等。面对黑天鹅事件,不能控制,只能 “对冲” ,如优化业务布局结构;而可预防的风险,大多是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此类风险可通过设置各类控制点进行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识别是后续风险评估、控制等管理工作的基础。风险识别涉及法律、合规、内控和风险管理等维度。建筑企业常见的风险类型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项目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风险识别的工具有很多,其中流程分析法的逻辑性最强、可操作性最高,即通过剖析企业流程节点来识别潜在风险。在应用流程分析法时,可穿插使用其他工具,如头脑风暴、场景还原、历史数据追溯等。同时,在风险识别过程中,需要明确潜在风险点、可能后果及发生原因,以便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工作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