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区域城市“十四五”规划的产业选择和经济增长点培育
来源: | 作者: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 张坤锋 | 发布时间: 2019-09-24 | 6427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前,我国“十三五”规划进入末期,“十四五”规划开始筹谋。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全球贸易摩擦增加,主要经济体形势严峻,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风险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此大环境下,区域城市进行“十四五”规划时,如何选择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结合多年对产业的研究、对区域做的诸多产业规划,提出几点建议,以资参考。

一、升级传统“三驾马车,抓住主要驱动力量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三驾马车”。

从消费需求看,当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结束,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已成主流;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成为当务之急。消费应发挥经济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投资建设后,传统产业投资趋于饱和;新技术催生下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投资需要创新;投资的主要赛道在于新兴产业。投资应发挥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全球总需求增长放缓、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消退、经贸摩擦增加,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出口需转向以产业协同为重心的国内区域间合作和以“一带一路”为重心的国际间合作。出口应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各区域城市需依据当地现有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科研力量、人才支撑、人口结构、配套状况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分主次和轻重缓急,科学合理规划,高效实施推进。

二、深挖中高端消费,引领经济发展

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18年的人均GDP64520.7元(约合9509.8753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阶段。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全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将催生大量的中高端消费需求。全国消费市场向中高端消费、改善性消费升级,由此将倒逼我国相关产业尤其是消费品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据预测,我国中高端消费品市场规模2025年将超过22万亿,给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牵引力。

加大消费品商贸业态的建设、优化和完善,构建各种形态的商贸消费圈。如购物中心、百货商场、文商旅综合体、消费型专业市场、品牌专卖店、地方特色店、时尚买手店、网红潮品店、体验店、社区品牌连锁便利店等。同时,在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业上,可重点关注服装鞋帽、家居家装、智能终端电子、箱包钟表眼镜、生态特色食品、化妆品、珠宝首饰、母婴用品和文教体育娱乐用品制造等领域。比如服装鞋帽领域可重点关注中高端定制服装鞋帽、功能性服装鞋帽、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服饰等产品,家居家装领域可重点生产面向家庭日常生活需求的智能卫浴、智能锁具、智能照明电器、智能插座、智能窗帘等日常智能家居用品,钟表领域可重点发展供儿童和老年人群体使用的具有定位、报警、通话、健康监测等功能的智能手表和面向家庭、办公用的中高端机械钟和电波钟等产品。

在满足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同时,还需有效激发农村市场。从供给结构上看,城市的很多产品如汽车、家用电器等都逐渐趋向饱和,产品走向成熟期甚至衰退期,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这些产品可能还处于扩张期。所以,有效激发广大农村市场,将会带来一个巨大的消费空间。为此,需做大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网络和冷链体系,支持田头贮藏、分拣包装、预冷保鲜、乡村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级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培养一支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队伍。

三、壮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新一代技术革命正在引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已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城市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以及中坚力量。如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选择既具有前瞻性又能结合当地实际的细分产业领域,成为区域城市“十四五”规划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需紧紧抓住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速发展的重大机遇,重点关注大数据与云计算、高性能计算机与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产业、新型显示设备产业、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制造、关键软件开发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以及物联网与通信基础设施等,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向国际化和品牌化发展。

在生物产业领域,需把握全球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发展新趋势,重点关注数字生命、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坚持制造与研发并重,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需根据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和市场需求,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重大成套装备、特色专用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等产业,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市场发展空间大的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需结合当地的要素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关注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做大资源类深加工新材料产业规模,提升新材料应用水平和基础支撑能力,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大力发展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

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需响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重点关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需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方向,重点关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层气能、地热能、智慧能源等产业,打通电、热、气多种能源子系统间的技术壁垒、体制壁垒和市场壁垒,促进多种能源互补互济和多系统协调优化,构建综合能源系统。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需重点关注产业的发展整合和推广应用,突破整车设计、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并提高相关配套能力。

在数字创意产业领域,需以创意引领、科技支撑为方向,重点关注数字创意技术设备、数字文化创意、“文化+”等新型业态,以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创意等多业态深度融合。

四、构建新型合作,支撑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支持本地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国内其他区域大型集团、著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引进重大科技成果在当地实现产业化;支持本地重点企业到区域外投资建设和发展;推动中西部、东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地区的“近联远引”合作,建设联合创新区,打造区域合作创新中心,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立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进行产业链全球布局。促进跨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当地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省级相关项目;支持当地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到出口目标市场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构建研发创新服务平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及申请国际专利,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

五、注重宣传推广,塑造城市经济发展新形象

充分借助新媒体、电视、平面媒体、论坛、展会等载体,加大对区域城市的资源禀赋、文化内涵、产业特色、重点企业、产品、技术的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各界重视和积极参与到当地的“十四五”产业规划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城市经济发展新形象,实现高质量发展。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