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近期的猪价的持续下跌再一次印证了这句谚语。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跌跌不休。6月16日,生猪价格为14.38元/公斤,环比下降24%,相比年初的37元/公斤,跌幅已达到60%。
数据来源:中国养猪网
生猪规模养殖企业的的最优养殖成本也在15元/公斤上下,这意味着生猪养殖进入到全行业亏损阶段。昨天,发改委对外发布了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三级预警,预计后市将进入二级预警甚至一级预警(二级预警即可能引发临时储备收购)。
如果把时间周期放到更长一点,2019年的6月份生猪养殖开始由亏损转为盈利,2年时间完成了一个周期。这种周期性的“上涨-下跌”、“盈利-亏损”、“建猪圈-拆猪圈”,包括环保政策的放松和收紧,即“猪周期”。猪周期的存在,一方面是生猪生长周期较长引发的价格传导与产能调节的不匹配,更重要的是生猪养殖行业散户众多且盲从跟风而导致的“羊群效应”。
每一轮的猪周期,都伴随着众多散户的退出和行业规模化进程的加速。2020年A股13家上市猪企合计出栏生猪5550.45万头,市占率首次超过10%。2021年头部企业借资本力量全力扩产,牧原股份目标出栏量为5000万头,增幅为176%,正邦科技和新希望的目标出栏量均为2500万头,增幅分别为161.5%和201.5%。规模化的提升虽然未必能够平抑猪价的大涨大跌,但其在环保、防疫、成本控制、技术扩散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伴随猪周期的循环往复,我国生猪产业正在不断“爬坡”。
破解生猪育种“卡脖子”问题。育种是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源头,也是链条中最重要和利润最丰厚、技术难度最高的部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缩小生猪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养猪企业在育种环节进行布局和投入,如新希望提出在原有种猪体系的基础上投资30个亿来做猪的育种;温氏股份去年7月成立了种猪事业部,并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将体细胞克隆技术运用于地方猪遗传物质保存和恢复。
以数字化为手段提质增效。从2018年掀起“智慧养猪”的大幕,近几年来各类机构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开发出各种产业互联网平台、智慧猪场、溯源平台、生猪电商等。牧原股份、温氏股份联手华为,新希望结伴IBM,大北农孵化出农信互联,扬翔集团孵化出影子科技,这些企业将共同驱动猪肉产业链朝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上下游一体化程度加深。与生猪养殖的高分散类似,下游的屠宰行业、肉类加工行业的集中度也非常低。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通过合作、投资或不断的并购,实现饲料养殖屠宰加工供应链一体化整合。在此基础上,企业进一步向下游的品牌产品、终端零售进行延伸和布局,如天邦股份等“拾分味道”,首农集团旗下的“黑六”等,新希望等企业则进一步布局了中央厨房、终端零售连锁等。
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除企业外,政府也在加强管理体系优化和基础设施提升,如建立生猪行业和猪肉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和统一发布平台,健全重大动物疫情预警机制,新建中央储备库点,建设区域冷藏配送中心,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国外猪肉及产品准入管理,推出生猪期货,开展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收集,加快布局建设种质资源库和保种场等。
获取更多农业资讯,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和君农业事业部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