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智驾平权”,能否开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新纪元?
来源: | 作者:李丙羊 和君咨询资深合伙人、和君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 | 发布时间: 2025-03-17 | 168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两会召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又上热搜榜。202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早在2025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然成为“关键词”,举国掀起一股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产业热潮。从2024年的“巩固扩大”到2025年的“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正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重要推动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迎来发展的高光时刻。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年渗透率达47.6%,其中12月突破50%。并预测,2025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有望达1330万辆,同比增长20%,市场渗透率有望达57%。“Deepseek”横空出世加速了人工智能发展,作为人工智能重要应用场景的新能源汽车如何与AI完美融合,必将引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步入全新发展阶段,尤其是智驾从产品卖点变为竞争入场券,车企如何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不下牌桌呢?

01

AI赋能:智能化再上新台阶

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变革性技术持续突破和融合下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转型发展。在汽车产业重塑竞争格局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发挥的作用极为关键,其对汽车行业也将带来全面变革。智能化技术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会应用到汽车产业链研、产、供、销、服务全流程。汽车将成为一个完整的AI智能体,实现整车智能化和智慧化是大势所趋。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报告指出,高速NOA、城市NOA等高阶智驾功能正加速向10万-20万元主流车型渗透。与之相对应的,在市场层面,智能化也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购车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2025年将开启“AI+车”元年车辆将演变为“最大规模的机器人载体”,真正的现实版变形金刚在世具备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并通过车联网大模型实现全场景智能化跃迁。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正以“AI+智驾”为核心驱动力在全球智能化竞赛中跑出“加速度”。

02

“智驾平权”:推动产业变革的新动力

2025年开年以来,包括长安汽车、比亚迪、小鹏、零跑、吉利等车企提出“智驾平权”的相关计划,“智驾平权”的号角拉开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帷幕。比亚迪宣布将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引入全系车型,打响智驾“普及战”;长安汽车在2025年将全面停售非数智化新车,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未来3年将累计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产品,旗下深蓝品牌将普及全民智驾吉利、埃安等品牌也提出智驾平权相关计划;特斯拉正式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其备受瞩目的“完全自动驾驶”(FSD)功能。
“智驾平权”将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是推动产业变革的新动力。首先,智能驾驶技术将逐渐普及普惠,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功能,对消费者而言,购车决策的关键指标从“马力参数”转向“智驾等级”。其次,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将加速AI技术的进化,智能驾驶算法依赖于大量的驾驶数据进行优化,对车企而言,盈利模式从“一次性硬件销售”转向“软硬全生命周期服务”,扩展车企的盈利周期;对产业供应链企业而言,竞争焦点从“单一零部件性能”转向“智能化水平与系统集成效率”,促进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国产品牌有望凭借普惠的智能驾驶技术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03

协同加速:车路云一体化提速

车路云一体化,通俗来讲就是“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当前我国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正从“单车智能”向“全局智能”转变为赋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打基础。
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启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试点,明确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工作基础上,遴选具备量产条件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试点。对取得准入的产品,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用于运输经营的需满足有关运营资质和运营管理要求。工信部表示,目前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32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多地开展云控基础平台建设。但各地“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能搭建形成完备的系统架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碎片化”、“离散化”现象,难以支撑自动驾驶技术和网联功能的规模化应用。
根据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总产值增量预计达到25825亿元,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新增产值、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新增产值、云控平台新增产值等多个领域,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迈向万亿量级巨大市场。

图片

04

跨界融合:智能网联新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覆盖了软件、硬件、通信、系统集成、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产业边界面临重构,开放合作、跨界融合、共建生态是汽车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能源、信息与通信技术、消费电子等领域的企业深度参与汽车供应链建设形成“互信、互融、互通、互利”的产业生态合作关系。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涵盖基础芯片、传感器、计算平台、底盘控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据工信部统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400家,5家激光雷达企业销量进入全球前10,9家车企开发的有条件自动驾驶车型开展准入试点,产业发展焕发蓬勃生机。

05

资本蓄力:产业链资本助力车企智能化

汽车行业整合加速车企并购活跃度显著增高加速构建汽车全产业链资本生态,助力新能源汽车企业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能力打开新局面:2024年12月25日,智己汽车宣布完成94亿元B轮融资;北汽蓝谷也发布公告称北汽新能源完成本轮累计超100亿元的增资;阿维塔亦宣布完成超110亿元的C轮融资。脱胎于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新一轮融资背后,均有国有资本出资的身影,并将资金用途的重点放在智能化布局上,抢占行业发展的制高点。

06

立法定标:加快完善自动驾驶系统立法及技术标准

美国自2016年起发布相关指导政策,德国在2021年制定自动驾驶法案,日本修订相关法规推动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行驶。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飞速发展,深圳、北京、合肥、武汉等多地都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迈入法治时代。2024年8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正式落地执行,标志着深圳在自动驾驶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作为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该条例为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在深圳的合法上路提供了坚实保障。北京市宣布《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将于2025年4月1日施行,该条例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市场主体提供了清晰、透明、可预期的制度规范。随着自动驾驶迈入“法治时代”,汽车智能化的快速普及将成为2025年汽车市场的一大亮点。

07

企业策略:技术自研与生态共建并举

车企需以技术自研与生态共建双轮驱动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网联。在技术层面,要加速L3/L4级自动驾驶系统、车规级操作系统及固态电池的研发应用,建立OTA升级能力;在产业生态层面,联合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科技型企业与地方政府打造创新联盟,开放车载接口构建开发者生态,同步布局超充网络;在用户运营层面,通过场景化座舱、订阅制服务及数据资产运营提升附加值,抢占移动智能空间的话语权。
展望未来,当技术普惠成为现实,汽车将真正从“出行工具”进化为“智能移动空间”甚至“移动智能体”,行业将呈现“服务场景化、全面智能化、生态全球化”趋势,唯有实现“整车智能化、服务个性化、供应生态化”的企业,方能赢得智能网联时代的入场券。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