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大城市化模式”下的产城发展平台进化
来源: | 作者:翟战平 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 | 发布时间: 2019-10-10 | 622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中财委召开第五次会议再次表明有关城镇化战略的大方向,提出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且强调需增强其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再次指向“大城市化模式”。在此全新背景下,产城发展平台历经生产集聚的开发区形态、以人口集聚为主的居住新城形态、以产业集聚为重心的产业新城形态,开始迎来以创新集聚为特征的创新社区形态。本文就工业开发区、居住新城、产业新城和未来创新社区四种产城发展平台的进化逻辑、发展路径和关键内涵进行探讨,以指导新产城平台的开发与项目发展。

NO.1 城镇化模式再聚焦:“大城市化”重获认可

回顾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小城镇化曾一度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如今中国处于新的国际背景和社会形势下,基于此阶段在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发展方式诸方面呈现出与以往的不同之处,现阶段推进我国城市化不应再把重点放在发展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上,而应着力发展大城市。

过往实践证明,即便政策陆续出台,中小城市仍无法留住人口,未能发展出优越的主导产业,更无法实现区域的经济发展。相反,无论如何限制,人口、资本和产业,都还在向大城市聚集。北上广深的资金总量和高新产业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因此,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是我国优先发展对象。

如今中小城镇化战略正在慢慢退出,大城市化逐步进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这期间,“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城市群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先后进入规划。这是影响深远的新变化,表明我国城镇化战略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转向。

链接:2019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的核心。这一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区域发展正式从城市化为主导的高速发展阶段迈入到以城市群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NO.2 “大城市化”下的产城平台四阶进化:工业园区-居住新城-产业新城-未来社区


纵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轮驱动下,以产业功能承载为主题的园区经济,在产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蛇口工业区以及此后在珠三角雨后春笋般做“三来一补”的大大小小的加工业园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苏州工业园为代表的长三角制造业园区,再到本世纪以来以中关村、清华科技城、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为代表的科技驱动型园区,中国园区的嬗变轨迹成为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鲜明映射。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迭代作用,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园区逐步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园区形态也不断演进以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环境。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传统的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工业园区正在向“产城一体化”的综合性产业新城转变,其区域功能结构更为复合、全面,对产业服务的配套要求也更为精细化、多元化。



分阶段来看,在大城市化模式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城发展平台,从最初传统的工业园区发展到目前的产业新城乃至未来社区,共经历了四段发展历程。


产城平台1.0——工业集聚推动的工业园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对外开放的推动下,在“三来一补”的推动下,沿海地区纷纷出现各类开发区,此阶段产城平台的主要形态是各类工业园区。其利用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优势,迅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产城平台2.0——居住聚集推动的居住新城。本世纪初,沿海地区在各类开发区推动下,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各地纷纷出台新城开发战略,此阶段在大城市城郊区域开发大规模发展房地产,由此形成了城市的规模化快速扩张。此阶段产城平台的主要形态开始转变为居住新城。各类居住新城利用城市郊区的土地价格优势,兴建各类居住区,快速吸纳由快速工业化集聚而来的人口,推动大城市空间极速扩张。城镇化进程使得城市边界需要快速扩张,外迁或外落的企业成为了城市新界域的第一批移民;有了新的移民,土地才有了价值,并随之产生了土地拍卖收入和税收。


产城平台3.0——产业集聚带动的产业新城。到2010 年前后,各大中心城市经过十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扩张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快速逐渐放缓。一方面,当工业用地供给速度远远大于产业规模扩速度,而城镇化带来的新市民消费需求的扩张又远远高于生活用地(住宅、商业、公共用地)的供给速度时,原来火爆异常的工业园区开始大量出现问题,有些甚至未及出生便胎死腹中。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迁,让生活性服务业具有吸纳更多劳动力的能力和规模,而生产性行业随着对技术、人力资本结构需求的提高,使得土地价格在总成本结构中占比越来越小。这一阶段,工业园区和居住新城都开始遇到各自的瓶颈,而结合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产业新城,成为此阶段产城发展平台的重要形态。


产城平台4.0——创新集聚推动的未来社区。时至今日,当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成为主旋律的背景下。面对产业结构转型,需要完整的产业生态来支撑产业中高端环节的集聚,并通过对创新人群的服务,提供人才交流平台。产业新城发展的主逻辑从要素价格转变为对人的需求的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功能被置入进原本以生产集聚为目标的园区中,园区的城市化与产业的创新驱动日趋明显。这一阶段,园区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概念终将会消失,Community、Town或者City将会取代Park成为承载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消费的综合空间,生产力的创造方式也将因为跨行业的融合变得更为多元。浙江省提出的融合人、产、城为一体的未来社区,将成为这一阶段产城发展的重要平台。


NO.3 产城发展平台进化的本质:从“功能导向”到“人本导向”的回归


纵观中国产城发展的历程,透过形态变化的表象,我们看到影响其发展方向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一是土地在要素市场中的价值和价格变化,二是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要素需求的特征,三是城市形态和功能的变迁。这三个变量让产业园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也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价值。


过去,基于工业的规模效应,生产力自发或是人为集聚在一起,以赢得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边际成本。未来,无论互联网、物联网、快速交通体系如何改变时空关系,产业的组团发展依然是基本规律。但变化的是产业以何种形态组团并在单位空间中要素如何搭配。


从发展逻辑上看,区域高质量发展阶段产城融合模式的转变,其本质在于从“功能导向”的模式向“人本导向”的回归。这主要是因为,回归到区域发展的本质看,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尤其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核心在于其软实力的发挥,即:城市聚合与辐射能力。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产城平台正在向功能融合、内涵多元、开发深度提升方面转变,由原来功能相对单一,形态相对单纯的工业园区、居住新城向功能复合、形态多元的产业新城和未来社区转变,应当是能够看到的必然趋势。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