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虽然疫情早期,我国很多企业的经营甚为惨淡,但也有部分企业在艰难中持续精进,更新与迭代,与之前的积累迭加后,正在发展成为其他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的“龙头”。
比如,疫情期间,很多快递公司业务严重下降,而顺丰不降反升。究其原因,是在陆运受到严格管控的情况下,顺丰使用空运代替陆运,使其货物仍能按时送达。对比而言,其它竞争对手,大多遭到了严格管控措施的拖延或是阻断。因此,顺丰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更容易获取客户订单。
进一步分析,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现金流。疫情期间,为了激活市场,有些企业采用低价甚至免费的竞争策略,但其本身也面临成本增加、可利用资源有限的现实。在这种格局下,一些企业过往累积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优势得到彰显,拥有稳健现金流的龙头们,自然拥有与其他中小企业迥然不同的命运。
二是产品线。相比而言,龙头企业的业态布局更加丰富,产品线更加完整,可以快速实现产品及功能的整合,形成一体化服务。疫情因素的催化,也将加速行业的并购整合,使得龙头企业的体系进一步健全,产品组合更加多样化,规模效应凸显,产业生态成型。
面对日益不确定的环境,企业必须持续提高战略自由度。所谓战略自由度,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企业拥有更多更好自由选择的程度。
现金流和产品线是企业战略自由度的体现。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的保障,一定要稳健,尤其是大企业;产品线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需要持续优化,且不能过于单一,避免满盘皆输。
小企业可以靠老板的胆略和眼光,眼明手快地抓机会而活下去。而大企业不行,它必须有理念、做格局和整合资源,必须靠“本事”活下去。通过现金流的保障和产品线的布局,不让自己陷入危险之地,甚至化危险为机遇,就是大企业的本事之一。
后疫情时代,我们会看到,一些行业的龙头,始终保持持续稳健的增长,最终“剩者为王”,这或许就是众多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之所以能够跨越周期或者危机,在于它们守得住现金流、产品线等生命线,归根到底,还是守得住自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