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是近期资本市场最大的热点,也为企业规模一万家的新三板市场带来了新的契机。
对于北交所设立的影响,我认为应该从融资方和投资方两个角度去衡量。
首先,从融资方的角度,我们先来回顾下北交所为他们带来的相关新政。
本月,北交所陆续发布了《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北京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北京证券交易所会员管理规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北京证券交易所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审核规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北京证券交易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相关规则或征求意见稿。在这里,我们提取主要知识点如下:
整体上看,本次北交所的相关规则主要参考和沿用之前在精选层市场建设过程中总结的相对成熟和更适合中小型企业的相关制度。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个人认为北交所的开放是一个机会、更是一个挑战。
一方面,北交所的出现帮助广大投资机构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和规范,在公司治理、财务规范、信息披露等多方面选择了一批相对优质的中小型企业供投资者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选择。考虑到北交所中小型企业的特点,若投资机构挑选的标的后续从所在赛道脱颖而出,那企业成长的量级会更大,投资机构获得的回报自然也更加丰厚。
另一方面,北交所的企业也对投资机构的投资业务提出了挑战。随着精选册、北交所的出现,新三板市场一直诟病的流动性问题,部分优质新三板企业在制度层面有了改善。但是,个人认为标的企业流动性的改善除了制度层面,更为重要的还是企业的质地。申报新三板的企业,相对创业板、科创板申报企业而言,盈利能力或科技含量略有不足,其核心业务未来的前景如何更难判断。在规范性方面,虽然保荐业务流程与其他板块类似,但在实务审查过程中,对于申报企业的规范性整改情况的标准可能会有一定的放宽,特别是新三板市场刚开放的一两年,当时的准入是相对较松的,导致不少带伤申报的企业也都得以成功挂牌。虽然达到创新层标准的企业相对基础层企业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升级,但投资机构在选择标的时仍需谨慎对待,不要跟着北交所的热度对该板块的投资预期过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