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位于河南中南部,自古以来就有“水旱码头”之称,是政府批复确定的国家食品名城、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宜居城市。漯河的食品产业集中度高、体量大、名企多、链条长,是河南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为深入了解漯河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聚焦产业壮大、企业做强,助力漯河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熊时实老师受邀于11月23日至11月25日对漯河食品企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漯河食品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食品企业研发创新持续加强等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区域性品牌企业亟需走向全国、数字化建设与转型仍需加强等问题,具体来看:
一是“产业链”促集群规模壮大。“漯河食品”有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数千个品种,形成了肉制品、面制品、烘焙膨化食品、休闲食品、健康食品、乳制饮品等6大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目前,全市规上食品企业达135家,年营业收入超600亿元的1家、超50亿元的2家、超20亿元的1家、超亿元的27家,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集群发展。
二是“创新链”促进价值链提升。漯河食品企业加强建设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已突破了行业内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例如恒瑞科技与华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建立了合作,加强特种工业改性淀粉、高直链淀粉等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大恒源建立了河南省天然色素制备重点实验室,加强天然色素在食品领域广泛应用等;中盐舞阳作为食用盐产销一体的生产批发企业,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绿色食品企业生产许可”,除面向企业提供生产食用盐之外,还面向终端市场推出多款添加营养素、具备独特风味的立袋食盐产品。
三是“供应链”促产业融合发展。漯河在注重食品产业生产加工的同时,也注重做好市场和流通的文章,注重物流配送和产品销售,初步形成产业上下游之间精准对接的高效产品供应链。目前已与供应链上市公司怡亚通合作成立供应链综合商业服务平台。为进一步提升产业供应链能力,漯河港已明确未来两年将通过新建或改造建设数字化冷链仓库,加强进口管理和食品溯源,使优质产品及时以最好的状态抵达消费者手中。
虽然漯河食品企业已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十三五”期间曾提出,在持续强化双汇、卫龙等第一梯队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加强建设当地食品工业的第二梯队,筛选100家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食品企业,倾斜政策,持续帮扶,打造食品工业后备力量。但目前第二梯队企业实力仍普遍较弱,营业收入集中于1-5个亿左右,净利润较为单薄,仍需进一步扶持和培育。这也意味着,几十亿营收规模的企业仍然是断层和空缺,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通过加强扶持和培育,将能诞生更多这一档位的企业。
第二、大量中小企业的业务模式,集中于产业链中上游位置,如原料供应、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等,附加值较少;而少量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虽然依托当地产业链资源,在产品研发生产上具备一定技术实力,但其品牌知名度较低,分销区域多局限在河南省及周边省市,且以线下传统流通渠道为主,未能发育起线上电商渠道。品牌力和渠道力的不足,导致推向更广阔市场时缺乏竞争优势,增长动力不足。
第三、随着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的高质量竞争,过去依靠招商引入知名企业生产制造基地、带动当地GDP发展的策略,未来也应倾斜向孵化、培育本地高成长性企业做大做强之上。目前漯河食品企业中,上市公司仅双汇、卫龙(拟上市最后阶段)两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仅恒瑞科技一家,应筛选更多有上市意愿、具备成长潜力的食品企业,进行分梯次的赋能、改制和辅导,以资本市场的制空力量,助力更多实业企业的地面业务推进和转型升级。
通过调研梳理漯河食品产业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熊时实老师初步向漯河市食品工业协会建议:
一是应站在食品产业提质发展的高度上,规划当地产业发展前进方向,明确引导企业的具体打法,从智能化、品牌化两点入手,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是在借力龙头企业资源的同时,协会应围绕中小企业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从原材料集采、智能制造、仓储物流,到终端品牌孵化与渠道开拓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三是应由政府和协会牵头,组织行业培训授课,提高企业家产业认知、战略思维和管理水平,并扶持一部分企业成为先进标杆,有条件的助推登陆资本市场,让它们充分发挥产业的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