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是一种优质的二次能源,具备清洁零碳、可再生的优势。从应用端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氢能可在多种场景替代汽油、柴油、天然气等能源,促进工业、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从供给侧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氢能够以水为原料、使用风电、光伏作为清洁电源制取,是优质可再生能源,推广潜力巨大。
其产业链涉及领域较为广泛,整体分为制氢、储运及加注、终端综合利用等。

图1 我国氢能历史发展情况
中国的氢能与燃料电池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与消费国,随着国家层面日益重视氢能的战略重要性,氢能产业链布局持续加深。其中包括: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定位,提出了氢能产业一系列发展目标。
2023年8月,六部委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有望解决氢能产业标准缺乏的长期痛点,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打通。

图2 我国氢能产业链情况
氢能产业链上游是制氢,中游是氢储运与加氢,下游是氢的综合利用。从产业角度来看,氢能产业链条长,涉及能源、化工、交通等多个行业。
短期看,化工副产氢气适合大规模推广。从成本角度看,对于化石能源制氢和水电解制氢等工艺,原料费用或当地基础能源价格决定了氢气的生产成本;对于工业副产制氢工艺,副产氢气的价格和提纯装置的折旧直接决定了氢气的成本。
长期看,可再生能源制氢是唯一选择。氢能开发的初衷是降低碳排放,当前中国氢源结构以煤为主,这与发展氢能实现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无异于南辕北辙。
图3 2020-2050E年中国氢能供给结构预测
图4 2021-2025E 年电解水制氢设备年出货量预测(GW,%)
三种制氢路线:“成本”短期制约,“可持续”长期引领。氢气制备方式主要包括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三类。
化石燃料制氢是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还原制氢的传统方案,技术成熟、成本最低,但碳排放量高,且化石燃料不可再生,产能扩张空间有限,存量产能将逐步结合CCUS技术,以降低排放。
工业副产氢是氯碱,轻怪利用等化工工艺获得副产氛的方案,成本较低,但制备规模取决于主产品制备规模,扩张空间有限,可作为补充性氢源。
电解水制氢是利用水的电解反应制备氢气的技术,可再生电力制氢称为“绿氢”,是零碳排、可持续的“终极路线”,但目前成本仍是制约其普及的瓶颈因素,其规模化应用需要产业链各环节推动降本。
图5 三种制氢方式及其优劣势

图6 主要制氢方法成本比较(单位: 元/kg)
对应储氢状态的不同,氢的运输方式主要有气态运输、液态运输和固态运输三种方式,短期以长管拖车为主,中期以氢的输运将以高压、液态氢罐和管道输运相结合,远期车载储氢将采用更高储氢密度、更高安全性的储氢技术。
表1 不同储运方式对比
截至2022年底,我国加氢站建设数量已达到358座,其中在营245座,稳居全球第一;加氢站的建设以中石化、中石油、厚普股份三家企业为主。其中,中石化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98座加氢站,合计加氢能力约45吨/天,是全球拥有加氢站最多的企业
图7 2021年-2030E年中国新建加氢站数量(单位:座)
04 综合应用
燃料电池系统方面,上游以质子膜、气体扩散层等核心材料,中游燃料电池,下游燃料汽车等。

图8 我国燃料电池系统产业链
我国氢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除2020年受“新冠”影响出现下滑外,整体呈现增长的态势,2022年高速增长至约507MW,同比超过190%,2023年Q3随着市场景气延续高涨,达到394.6MW,同比增长60.40%;在政策指引、市场高涨及技术创新等推动下,至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到181亿元。
图9 2018年-2023年Q3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

图10 2018年-2025年E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数据分别约为6000辆,同比增加55.3%和72%。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5万辆,据此计算,2022-2025年保有量年均增长率将超50%。
图11 2017-2023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变化(辆)
图12 2020-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万辆)

图13 氢能产业链全景图 (括号为国内2030年新增产值估计)
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渐增,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产值向上增长,其中终端应用增量达到万亿级别,市场空间巨大且投资机会多,制氢环节中的电解槽在中长期保持市场需求旺盛。
氢能在技术上已初步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但仍处于商业化推广阶段。全产业链布局的龙头企业,从制氢端到用氢端形成业务联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达到降本功效。燃料电池车核心部件相关的龙头企业,通过前期占据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使用反馈,从而推动技术革新,占据先发优势,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氢能商业化推广主要聚焦于氢燃料电池车,建议长期关注行业核心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