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在国内的发展已超过四十年,尤其近年来在“双碳”战略目标和能源结构转型的推进下,储能产业亟需实现“质”的飞跃。而新型储能制造业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其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同比增长高达86%。同时,资本领域也相当活跃,在257起融资事件中,披露总额超过260亿元,未来将持续攀升。在这场波涛汹涌的新型储能浪潮中,国家在关键节点编制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意见稿》),内容主要包括发展目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体系完善、国际发展水平提升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将直接激发出储能行业的潜能,促使行业步入高速且稳健发展的新阶段。
《行动方案意见稿》要求,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产量供给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并计划培育出3到5家资产超千亿的生态主导型企业。与此同时,强调了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生态集群持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体制机制愈加健全、使用周期安全可控及推动满足多领域应用需求等。
实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方面:
◎ 强调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提升产品及技术安全性、经济性和高效性。在加快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技术迭代升级的同时,并持续推动钠电池、液流电池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等。
◎ 强调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推动新型储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力致于提升产品智能化、高端化水平;集中攻关系统结构设计、电池管理、大功率高效变流器、高效热管理、能量管理、高效能预制舱等技术,提升半导体、传感器、芯片等关键核心部件的供给能力,以满足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需求。
◎ 强调攻关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围绕生产制造、运行维护、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建立健全本征技术、主动预警、高效防护、安全应用等多维度安全管理体系。与此同时,明确开展热失控、燃烧失效、热蔓延等机理研究,支持提升安全预警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推动消防技术创新、加快健康评估技术推广应用,探索建立安全分级评价技术体系。
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方面:
◎ 强调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组织开展战略研究,引领产业链相关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禀赋,充分结合产业基础、市场供需等外部形势,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及有序化布局产业规模。明确鼓励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企业向能源富集、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硬件完善、终端丰富的区域聚集。尤其是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区域可充分利用经济、产业、技术等优势重点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也要防止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避免出现市场“供需失衡”的不利情形。
◎ 强调引导优化供需关系。为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明确要有效扩大市场需求,推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效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推动建立产业链融通发展的协同联动机制;为避免市场“内卷化”以及“低价格竞争”,亟需引导各地区科学有序布局项目,在专业研究机构的监测预警下,保障项目高质量投建运,防止低质量、低效率重复建设。
◎ 强调加强资源保障利用。明确要加大镍、钴、锂等核心矿产资源的找矿支持力度,科学有序投放矿业权;在“一带一路”政策引领下,有效指导国内企业多元、有序、协同开展“出海”业务,明确指出支持企业加强对外投资,提升海外矿产“造血”能力;强调做好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加强循环经济建设,以进一步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 强调培育产业优质企业。进一步明确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优先培育能力强、辐射广、效应大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并为中小型企业发挥行业带动作用。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方面:
◎ 强调提升安全生产能力。明确坚持底线思维,在本质、生产、使用、处置安全等多维度提升安全水平。强调推动安全与质量双提升,在监测预警、应急预案、专业人员考核等方面加强监管力度。
然后,强调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了上下游企业在制造端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建设新型储能产品溯源管理体系和碳足迹认证体系。
◎ 强调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强调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型储能制造业的渗透率,以不断提升生产制造能力和降低运营成本等。进一步明确加快建设智能工厂,促进生产制造及工艺实现数字化改造;纵向延伸服务链条,创新服务新模式,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及增强客户粘性。
◎ 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持续推动多元化路线发展,将进一步提升集成技术和安全技术的水平,支持技术颠覆性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结构及供给能力;加快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同时发展压缩空气和氢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将大幅度提升技术经济性和系统能量转换效率。
◎ 扩大终端场景与产品“出海”。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领域应用需求,为能源革命和“双碳”战略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将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优化市场发展环境,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竞争力,带动需求增长,加快储能电池环节供需平衡到来。
对于新型储能企业来讲:
◎ 加快技术转型和产品升级。《行动方案意见稿》鼓励储能技术创新,包括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成熟技术的升级,以及钠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兴技术的工程化开发。发展压缩空气储能和氢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并探索混合储能技术和储冷储热等前瞻性技术。
◎ 加速进入产业协同发展。鼓励企业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域布局,加强矿产资源保障,促进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的产业集聚,尤其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地区探索并进入储能先进制造业集群,可进一步促进供应链、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营销、产品服务等核心竞争力提升。
◎ 提升绿色低碳和智能制造能力。支持储能制造企业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推进储能全产业链的碳足迹追踪和认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工厂,提高储能制造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 造就更多市场与供应链机会。储能产业对锂、钴、镍等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政策鼓励矿产资源保障力度,增加国内矿产资源的找矿支持,并引导企业海外布局多元化资源项目。
自“新型储能”首次出现在2024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后,国家相关部门也相继颁布了相关政策,但《行动方案意见稿》的横空出世,有望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储能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还可以促进终端场景拓展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将加速构建国内安全、可靠、经济的新型储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