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年产值达1万亿元!发展林下经济大有可为
来源: | 作者:朱金树 和君咨询资深咨询师 | 发布时间: 2024-12-07 | 353 次浏览 | 分享到:

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林下经济作为生态与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绿色产业典范,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解锁森林资源蕴藏的多元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铺就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底色。

林下经济蓬勃发展,成绩斐然

2023年,全国林下经济产业版图持续扩张,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跨越6亿多亩“大关”,各类经营主体多达95万个,年产值达到1万亿元。与2013年4575亿元的年产值相较,十年间产值成功翻倍,这一飞跃式增长曲线,彰显出林下经济产业澎湃的发展动能与无限潜力。全国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发展林下经济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在促进就业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实实在在地将“绿色财富”装进百姓口袋。从区域发展格局审视,全国已有14个省份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超2000万亩,9个省份产值突破500亿元,江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更是年产值双双迈过1000亿元门槛,呈现出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的态势,在全国林下经济版图中树立起标杆典范。

多元模式,激发林下经济活力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为林下经济发展明晰了四大核心业态模式。


林下种植:天然“绿工厂”,孕育珍品

在林下植被繁茂、气候温润的“风水宝地”,林下种植风生水起。贵州、云南等高海拔地区,巧用森林阴湿“微气候”,于林下“安营扎寨”种植天麻、香菇等作物。这里的林下仿若天然温室,遮风挡雨、蔽日保湿,为作物生长筑牢“温床”,既贴合其生长习性,省却搭建大棚的不菲成本与土地资源,又孕育出品质上乘、市场“抢手”的优质产品。诸如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多元模式,更是依据各地林地“特质”,“定制”种植方案,深挖土地潜力。


林下养殖:立体空间,养出“舌尖美味”

于气候宜人、植被葱郁之地,林下养殖开启立体养殖“新篇”。家禽家畜在林下悠然踱步,觅昆虫、啄草籽,尽享充足运动空间,“锻造”出肉蛋鲜美、营养富集的品质优势。河南兰考的林下养羊,羊肉因独特风味“出圈”,在市场上身价不菲,成为食客餐桌上的“宠儿”。林禽、林畜、林蜂等养殖模式,各显神通,激活林下空间“致富因子”。


林下采集加工:从林间珍宝到市场“宠儿”

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广袤森林,恰似一座野生资源“富矿”,松子、蓝莓等琳琅满目。合理采集后,经过精深加工“点石成金”,摇身一变成为坚果、果脯、保健品,延伸产业链条,附加值“水涨船高”,让森林馈赠走出深山,闪耀市场舞台。


林下景观利用:生态文旅,赋能林地新价值

在生态优、景观美、交通畅达之地,森林旅游、疗养、探险、度假等特色项目蓬勃兴起。四川青城山凭借郁郁山林,雕琢康养“胜地”,游客置身其间,在清新空气与满目翠绿中怡情养性,催热周边民宿、餐饮等业态,为地方经济嵌入“绿色引擎”,林地“颜值”成功转化为经济“产值”。

筑牢根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依托资源,精准“落子”

发展林下经济,本质是“靠林吃林”,林地资源禀赋便是家底与根基。土壤肥力、水源丰歉、坡度海拔、气候冷暖等要素,皆是布局产业的关键密码。肥沃阔叶林可承载人参、三七等中药材及菠菜、生菜等蔬菜种植;贫瘠针叶林,林下养鸡等养殖项目则更契合;野生资源富集但土壤肥力欠佳之地,林下采集加工更能“扬长避短”,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掌握技术,赋能发展

林下经济虽然入门“门槛”不高,但迈向高质量发展,技术支撑不可或缺。种植环节,依土壤酸碱性、气候冷暖选准品种,如蓝莓适配酸性土、刺五加扎根寒地林下;播种栽培讲究时机、密度与深度,环境调控、病虫害防治亦需精细“拿捏”。养殖层面,适配林下环境的品种筛选、设施搭建、饲料调配、疫病防控,处处考验技术与实操经验。生态循环技术促资源高效流转,加工保鲜提高附加值、延长销售期。从业者个体需精研技术,企业更应设立技术研发部门“引擎”,提升技术水平。


提升管理,行稳致远

经营模式方面“公司+平台+基地+农户”模式为多数企业采用经营模式。公司领航搭建产业运营平台,构建示范基地,与农户“牵手”。平台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产品营销、品牌推广,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农户参与具体生产活动,实现林下经济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运营,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成本管控方面需贯穿采购、生产全程。采购种苗、饲料、肥料时,广寻优质低价供应商,签长约稳供应、降成本;生产中借先进技术“节本增效”,杜绝资源“跑冒滴漏”。
风险管理方面需市场、自然“两翼”施策。市场端,强化信息收集,洞察需求、价格、竞争态势,灵活调整经营品类与规模,同时,宜多元产品布局分散风险;自然端,针对灾害、病虫害织密预警网,前置防范举措,购置农业保险“兜底”,同步筑牢生态“防护堤”,护航可持续发展。
规模经营方面依林地承载、资金实力、销售渠道谋篇布局,找到规模与盈利的平衡点,谨防盲目扩规致资源闲置、产品滞销。协作经营方面,要强内联、拓外联,业内共享饲料、肥料“循环链”,加工与基地“结对子”,跨业与旅游、餐饮、物流“手牵手”,拓宽产业“朋友圈”。


营销破局,畅通销路

品牌打造助力产品“出圈”要以森林之名、特色物产为品牌“点睛”,融入自然元素设计标识,深挖种植养殖“故事”,厚植文化内涵,严控质量塑造口碑,提升产品“辨识度”与客户“忠诚度”。

产品加工提升附加值借助专业力量,与企业、农户“联姻”,开发食品、保健品、工艺品等高附加值好物,拉伸产业链“长度”,拓宽利润“厚度”。
立体网络构建助力销售。要建立“线上+线下”立体销售网络。线下巩固农贸市场、批发商、专卖店、超市等传统渠道;线上搭乘电商“快车”,嵌入社区团购、会员制销售“新赛道”,编织立体销售“一张网”,让林下好物“飞”入千家万户。
农业农村部《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预计2030年总产值1.3万亿元目标。林区污染少、生态环境好,林下经济产品自带“绿色”、“健康”标签。随着人们对高品质健康产品需求的将进一步加大,林下经济产品将进一步深受人们喜爱,发展林下经济大有可为。在当前各行各业内卷困局下,发展林下经济不失为一个较好的“破局”选择。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