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从戈壁到深海,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释放新能源“产业密码”
来源: | 作者:张蕾 和君咨询资深咨询师;王益民 和君咨询高级合伙人、和君电力电气事业部总经理 | 发布时间: 2025-03-11 | 155 次浏览 | 分享到: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阐述了电力能源方面的工作任务,将围绕“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海上风电、煤电低碳化改造等重点工作,中国能源结构转型进一步深化。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双碳,不仅是技术路径的优化,更是对能源体系系统性构建的战略布局,表现为以下方面:


“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是从资源整合到生态经济协同

通过“风光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协同”模式,整合沙漠、戈壁、荒漠地区的风、光资源,破解新能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难题,同时兼顾生态修复目标。例如,华电集团在青海柴达木的沙漠基地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达85%,并推动“数智化+光伏”创新示范等项目,将推动新能源开发从单一项目向综合能源系统升级,催生跨区域电力交易、绿电制氢等新业态。


海上风电是从规模化到深远海技术突破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海上风电”,标志着中国新能源开发重心向海洋延伸。截至2024年底,中国海上风电装机仅占风电总装机的8%(41.27GW),据国家气候中心评估可开发潜力将超27亿千瓦,预计2030年装机将达2亿千瓦。据悉上海已启动百万千瓦级深远海示范项目,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加速布局,带动大容量机组、漂浮式基础、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技术迭代,以及风储氢一体、渔风一体等新模式探索。


煤电低碳化改造,加速传统能源“转身”与CCUS商业化

煤电低碳化试点示范重点聚焦超低排放、灵活性改造、碳盘查及CCUS技术应用。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至水泥、钢铁、治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预期,叠加欧盟碳关税压力,倒逼企业探索碳捕集与绿电替代结合的降本路径。预计我国碳价将持续温和上涨,逐步向发达国家靠拢(2024年底97.49元/吨),随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将为煤电企业提供碳资产运营新空间。


零碳园区与消纳体系从政策概念到商业模式闭环

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首次写入报告,标志着“就地消纳”从技术问题升维为产业生态构建。政策鼓励“光储直柔”系统、虚拟电厂等模式,通过电价机制创新(如分时电价、绿证交易)与数字化管理工具,实现园区内“源-网-荷-储动态平衡。早在2022年前后,各地就已经纷纷抢抓先机,积极布局建设,目前全国已有超143个零碳园区试点,未来需探索“绿电+数据中心”“绿氢+化工”等产业耦合模式,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型。

图片

未来产业机遇


新能源开发与系统集成,综合能源服务商崛起

“沙戈荒”基地开发:需突破多能互补规划、生态保护技术、长距离输电、风光储一体和电解水制氢等集成能力,具备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的EPC企业将主导市场。
海上风电工程总包:深远海项目推动海上作业、施工船舶、海底电缆、运维装备需求激增,具备高端海工装备与海洋工程经验的企业将抢占先机。


装备制造与技术迭代,从“国产替代”到“全球领先”

大兆瓦风机与高效组件:陆上风电单机容量向10MW+、海上风电向20MW+升级,光伏TOPCon/HJT技术渗透率提升,设备厂商需加速产能出清与技术迭代。

储能与氢能装备:长时储能与电解槽技术成为重点,氢能聚焦低成本制氢与氨氢载体应用场景突破。


电力系统灵活性和智能提升,数智化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

虚拟电厂与智能电网: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电力市场,需开发AI预测算法、区块链交易平台等工具,电网企业与科技公司合作空间广阔。

绿电交易与碳金融:碳足迹认证、绿证国际互认等制度完善,催生碳资产管理、绿色金融产品设计等专业服务需求。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技术嫁接与价值链延伸

高耗能行业低碳改造:钢铁、治金、化工等企业需引入氢基冶金、生物质燃料、厂房光伏、新型储能等技术,并与新能源企业共建“绿电园区”。

煤电+CCUS生态链:从碳捕集技术研发到封存场地选址,需形成“技术供应商-运营商-金融资本”协作网络。


电力能源赋能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9大战新产业和6大未来产业,多半都使用电力而非化石能源,电动化和电气化是大势所趋。在全球气温升高、双碳目标推进、能源持续涨价、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等多重因素共振下,电力能源成为AI时代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工业制造的“血液”,电力稳定供应和价格低廉成为各国工业、算力、AI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电力能源及电气装备企业在AI时代面临新的增长机遇,成为长期的朝阳行业和慢牛行业,应主动把握新质生产力各赛道的机遇,尽早推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我国的新质生产力崛起和科技强国赋能。

图片

企业破局策略


“沙戈荒” 新能源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参与“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首先要精准选址与规划,利用先进地理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筛选出资源优质、建设条件良好的区域,制定科学开发方案,确保项目长期稳定运行。其次,要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在项目建设运营中,采用生态友好型技术,实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基地产业链构建,与设备制造、电力输送、储能等企业合作,提升产业协同效应,降低开发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海上风电方面,加强技术研发,开拓远海能源新空间

企业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联合高校、科研机构,针对关键技术开展协同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技术瓶颈,积极参与产业链共链行动,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链资源利用率,降低投资和运维成本。


统筹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保障能源高效流通

企业应积极参与储能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研发应用先进储能技术,平抑新能源发电波动,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参与外送通道建设,电网企业密切合作,提供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确保输电线路建设质量与安全,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实现电力精准调度与高效输送。


加快传统能源的绿色转型,加速煤电低碳化改造

企业应积极参与煤电低碳化改造项目,加大技术研发和应用投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结合我国煤电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推动煤电低碳化技术国产化和产业化应用。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项目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合理评估改造成本与收益,通过优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等方式,降低改造成本,确保煤电企业在实现低碳化转型的同时保持良好经济效益。

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释放了新能源政策和市场机遇,对产业长期竞争力的提出了要求。企业需超越“项目思维”,转向“生态思维”“生态战略”,将技术创新、协同合作、供应链创新与企业战略规划深度融合,打造独特的技术差异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政策响应敏捷度,占据市场制高点。
总之,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政策指引下、在AI时代需求拉动下,高耗能企业应尽早进行碳盘查、及时推进节能降碳规划,以降低能源和碳汇成本,提升自身竞争力;而电源企业和电气装备企业则要紧抓“沙戈荒”、海风、新能源消纳、煤电技改、风光储氢一体、电气智能化、电网智慧化、综合能效服务、零碳发电、零碳园区、零碳工业、CCUS、新质生产力等机遇,持续推进源侧传统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技术进步,尽快推出荷侧新质生产力赛道、高耗能赛道的节能降碳解决方案,为国家能源安全、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国民经济发展赋能,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双碳目标实现和新质科技崛起。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