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经济,寻找增量,是当下中国各地政府的核心发展命题。
面对新经济产业图谱庞大复杂、企业成长高增长性和高不确定性并存、空间集聚上既需要链状协同也需要云状协同的特点,过往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招商方法论行将失效、亟待更新。
为更准确的制定目标、更合理的配置资源,地方政府更深刻的掌握新经济的产业和市场发展规律、更全面的评价域内和意图招引的新经济企业。
1
III
1
技术的先进性是否是选择产业的标准?瞄准产业目标时,技术是越前沿越好么?创新是不是越硬核越好?
我们试以两个产业来做探讨。
一是区块链产业。
作为官方定位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区块链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支持。据incoPat数据,截至2020年9月底,中国区块链相关专利累计申请量达5280件,占世界总申请量的97.18%。近半年百度的搜索指数显示,“区块链”热度几乎与“新能源”不相上下。
新能源的行业发展前景无需赘述。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近350万辆,同比增长近1.6倍。从公开信息看,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在内的不少地区,都已经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千亿级”产业集群。
与此对比,区块链的行业规模有多少呢?根据赛迪《2020-2021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的数据,2020年中国区块链产业规模是27.8亿元,增速为33.7%。
没错,尽管的确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尽管拥有众星捧月般的热度,区块链目前的产业规模实际却非常有限。
作为本质是一种“算法”的技术,因其“分布式记账”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有天赋级的应用。发币和炒币,是区块链截止目前“真正”具备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曾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虽然中国的芯片技术整体还处于追赶阶段,但却有一款基于特定场景的ASIC芯片早已领先全球,那就是矿机专用芯片。
由于搭建底层技术平台的成本极高,在发币炒币被禁止后,除银行、蚂蚁、腾讯等头部机构外,一般市场化运作的区块链企业都是以产业应用型为主。而产业区块链,在商业模式上属于典型的to B的技术服务行业,特点是项目制、单个合同金额不大、技术人员密集型,且行业目前尚处于整体有效需求不足的阶段,企业大规模“上链”往往还要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
根据公开信息,湖南省2020年年中出台了《湖南省区块链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推动全省3万家企业“上链”,建成5个左右区块链产业园,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
根据这个规划,平均每家企业“上链”对应的行业营收为10万元。如果参考二线城市软件行业的企业营收规模水平,以单个企业年平均营收2000万、就业人员40人的标准计算,则湖南全省3年的“上链需求”能够养活的区块链应用型的企业不超过200家,从业人口不超过1万人。真分布到5个园区里,每个园区40家企业、2000人,一栋标准写字楼都塞不满。
第二个产业是水下智能机器人产业。
冬奥会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开幕之前的火炬接力也暗藏玄机。2月2日,在北京冬奥公园,奥运史上首次由两名“水下机器人火炬手”完成水下火炬传递,科技感和硬实力爆棚。
水下运行环境复杂,水下机器人在材料、能源系统、通讯、智控几个方面的技术要求远比一般机器人要高。
但和长红的工业机器人、当下正火爆的服务机器人比起来,水下机器人的整体产业规模、优质企业数量、资本市场关注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据IT桔子的数据,从融资的进度看,这个行业最有可能第一个上市的公司是天津深之蓝。深之蓝在2020年11月完成了Pre-IPO轮融资,融资规模2亿元。可以对比的是做扫地机器人的“追觅科技”。作为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希望之星,追觅2021年10月宣布获得C轮融资,融资金额为36亿元。
水下机器人的市场主要包括军用、工业用的B端市场和民用C端市场。
消费级应用,目前成熟的包括潜水用的水下推进器、摄影跟拍和钓鱼器几个面向小众专业用户的产品,出货量有限,还没有爆发出类似于扫地机器人、空中摄影无人机这样的大规模需求。
而B端,主要是提供面向特殊用户的大型集成系统,机器价格昂贵,利润率高,但需求有限,出货量很小。且技术门槛高、创业门槛也高,能跑出来的企业也就屈指可数。
回到本文的主题,虽然区块链和水下智能机器人都是属于前沿技术的范畴,但从规模上看,需求端的应用市场都尚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打造这类产业主题方向的产业集群,对于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都是很困难的。
对技术创新和产业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陆奇博士在《用技术创造价值,用行动把握机会》的演讲中有过精彩论述——
价值的定义是“现在和未来通过市场来持续满足用户和客户需求的能力”。
技术的发展体系永远是从科学中用科学的理论开发技术,同时技术也在经济开发体系里面创造新的财富。价值的发展体系是经济体系,比如市场,市场是一个财富创造体系,它让技术在这个体系里面更好地找到需求来落地。
直白一点说,技术的原发创新和供给升级,需要与市场和需求磨合完成商业模式闭合,才能创造产业价值、推动产业变革。
而这种磨合,根据过往的经验,至少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时间。比如当下正值场景探索和规模化发展阶段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其技术突破都已经可以追溯到至少5到10年之前。
因此,地方政府布局新经济,不能单纯求“新”求“硬”,而应沿着技术成熟度曲线找到适合自己的“成熟度区间”,或者,通过对不同技术成熟度区间的产业进行组合和梯次布局,达到既兼顾当下、又着眼未来的目标。
1
IV
1
对于特定城市的政府来说,如何评价产业赛道?是看确定性?看景气度?还是看估值(投资热度)?公认的好赛道就可以不惜代价地上么?
以兼具长期确定性、超高景气度和投资热度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
2021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都增长了1.6倍,市占率达到13.4%,比上一年足足提升了8个百分点。
如此“陡峭”的增长速度,在整体低迷的经济环境对比下,俨然是“整条街上最靓的仔”。
行业高歌猛进的背后,产能快速扩张导致的过剩问题却越演越烈。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的专用产能已经有了570万辆左右,产能利用率60%左右。但同时,已经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还有1046万辆在建产能将陆续建成投产。可以想象的是,这些在建的产能大部分都是新能源汽车。
也就是说,即使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增长60%,新能源的产能利用率也会直降到不足40%,过剩产能达到60%之多。
而造车偏偏又是个极其烧钱的生意。不说动辄一年亏掉一百亿的造车新势力们,北汽新能源归属的北汽蓝谷,2020年的亏损也高达65亿元。而根据刚刚发布的业绩预告,北汽蓝谷2021年亏损额有所缩小,但仍达到了48亿到53亿之巨。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果自己引进的新能源产能不幸处于这过剩的60%之列,则意味着十亿甚至数十亿量级的投入可能会打水漂。
家底不够宽裕的,这一把投下去可能就是伤筋动骨。
事实上,这两年与新能源烈火烹油般的行情一起,经常被听闻的,是不少地方引进的新能源项目停工停产、濒临破产、甚至资不抵债的消息。
确定重点发力的产业赛道,是产业规划要解决的核心命题。如果类比企业战略,其重要程度,相当于企业增长第二曲线的方向选择问题。
在宏观经济紧运行、区域经济分化和极化效应日益凸显、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决策容错空间变小的当下,即使布局的是一个公认的好赛道,也有可能出现“所托非人”的结果。
究竟什么样的产业赛道是值得真金白银去布局?
基于咨询工作中的探讨和研究,我们构建了由两个核心指标构成的评价模型:“当地潜力成长规模”和“上位政策支持度”。
首先,用潜力成长规模作为核心指标,可以有效地解决“寻找增量”问题,明确发展特定产业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度。
值得注意的是,千亿级的全行业产业规模,几乎是决定某个产业在一个城市是否具有规模增长潜力的最低门槛。“水大才能鱼大”的道理,在这个场景下同样适用。
其次,产业规模要看“动态潜力值”而非“静态绝对值”。对于部分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期(如行业增速在10%以下)、行业格局基本稳定(集中度较高,初创企业进入门槛高)、高度依赖过往基础(如生物医药等),也需要在判断“增量潜力”的时候予以谨慎论证。
典型的例证是智慧安防行业。
安防是一个万亿级别的行业,但因“视频基建”大规模需求基本释放完毕,整体行业增速近年已迅速下降到个位数。同时,行业内前两名的海康和大华加起来市占率接近60%,市场 to B的特征以及技术AI化的趋势会进一步强化“规模即壁垒”的竞争。非龙头的公司,即便是上市公司,也增长困难,只能发力碎片化的区域市场或特定场景的非标解决方案。因此,除了龙头聚集的杭州、人工智能高地北京以外,多数城市,即便拥有智慧安防的上市企业,未来也难言很高的增长预期。
再次,特定地区的、特定产业的新增规模,既可能来自于朝阳产业的绝对生长,也可以来自于长坡产业的阶段转换。而前者,虽然是前途光明到肉眼可见、但同时也一定是竞争激烈、门槛极高。
但这种一窝蜂上的好赛道一定不能上么?
以苏州相城区布局无人驾驶产业为例。
尽管刚刚以4万亿的规上工业产值问鼎了全球工业第一城,苏州的IT和互联网产业一直并无太多发展。但在苏州相城区,近年却成功打造出了全国瞩目的智能驾驶集群,引进了一批无人驾驶的领军企业总部,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智加科技和摩门塔。
智加领跑全球重卡全无人自动驾驶,成立5年融资超过了7亿美金,股东包括红杉、上汽、满帮、金沙江创投。摩门塔,更是计算机视觉识别的超级明星、中国第一家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拥有最多车企和TIER 1供应商背书的自动驾驶公司。其投资人包括上汽、通用、丰田、博世、戴姆勒以及淡马锡、云锋、IDG、顺为、腾讯等在内的全明星阵容。
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下半场,已是行业共识。
成功“直道超车”的背后,是苏州的超群实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拥有从乡镇经济、FDI时代一路积累而来的先进制造基础。汽车产业基础,苏州的整车并不突出,配件产业却异常强大。
相城区的区级政府引导基金17年起步,3年已累计投资300亿,因其管理模式先进,是国内政府引导基金黑马级别的存在。
虽然高校在校生仅占常住人口的2%,但苏州却通过在10年前率先推行“大院大所”战略,聚集了大量高端人才。截止2020年8月,中科院在苏州共设立34家载体机构,超过全国总数的20%。
如果地方够好、基础够牢、钱包够鼓,的确可以抢滩红海,一步到位。
但如果没有这样的金刚钻,关注“长坡产业”发展动力转换造就的“替代增长”机遇,伺机弯道追赶,也不失一种好选择。
以游戏产业为例。
页游、端游、手游、乃至元宇宙,终端设备的演变是游戏江湖风云变幻的“大王旗”。
2010到2020年,是手游的黄金十年,中国的游戏用户数量和产业规模分别从1.2亿人、350亿人民币快速攀升到6.7亿人、2800亿。流量红利是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内容研发受制于分发渠道,腾讯凭借平台流量和资本优势几乎一统江湖。2020年,腾讯游戏收入1560亿,加上网易的550亿, TOP2的市场份额超过75%。独立游戏研发公司,多数只能在被收编、和留下买路钱之间二选一。
但随着流量红利见顶,游戏江湖风云突变。2020年,尽管有疫情利好,中国游戏用户同比增长仍然仅有个位数的4.7%。
TAPTAP横空出世,以消费分化、垂类社群为突破点建设独立分发平台,给优质内容公司开辟了一个不用大笔交买路钱就可以触达玩家的渠道。短短4年,已经成为中国除了手机应用商店之外最大的游戏渠道,尤其对硬核玩家而言。2019年12月12日,TAPTAP登录港交所,股票代码02400。
2020年9月26日,米哈游的《原神》海外上市。2021年4月,《原神》登上了海外市场手游畅销榜亚军宝座,吸金接近1.2亿美金。2020年全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到155亿美元,接近国内市场规模的1/3。《原神》海外大卖,出海市场全面打开,让整个行业看到了绕开平台渠道、出口转内销的另外一种可能。
渠道通路被打开,流量平台位势下降,内容公司地位大升。以米哈游、莉莉丝为代表的上海四小龙快速崛起,上海的游戏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到接近800亿,对北京、深圳、广州的地位形成强有力挑战。而原本以内容研发为主的游戏第二梯队城市,如成都、厦门、杭州,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产业浪潮滚滚向前,类似于游戏这样的产业发展阶段切换的现象在新经济领域里普遍存在。
从整个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视角看,当下正处在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二代产业浪潮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三代产业浪潮的过渡阶段。而新的技术,例如6G、类脑科学也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
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有新一代的基础设施、软件工具、硬件工具、应用场景与之匹配,从而造就一波又一波的产业浪潮。比如边缘计算之于云计算、VRAR之于手机、SAAS之于传统软件。
而产业浪潮的涨退转换之间,对于企业和城市来说,都是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最后,关于上位政策支持度的问题。
诚然,积极响应上位规划的战略指引,永远是地方政府产业布局颠扑不破的首要原则。
但从更客观和实务的角度上看,在中国式的发展情境中,上位规划,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战略指向,的确对资源配置起到了“指挥棒”级的作用。中央政策所指的产业,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资本配置、更快的突破速度、以及自上而下的、更丰富的政策工具和可以整合的资源。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考虑政策指向,要看“长期方向”,而不是“短期风向”。
仍然以游戏为例。如果在21年8月《经济参考报》的文章以后,对游戏产业就此持放弃态度,那么一定会在下半年的元宇宙产业泡沫中陷入迷茫和EMO。虽然,当下距离元宇宙产业浪潮的真正到来,从技术、伦理上仍有巨大鸿沟。但如果跳脱出固有的印象和视角,游戏产业目前的发展阶段,甚至可以类比半个世纪之前的电影产业,最辉煌的黄金时代仍未到来。
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将规模指标和政策要素叠加来看的原因。
如果将地区潜力成长规模和上位政策支持度分别作为坐标系的纵轴和横轴,那么处于第一象限的,既有很大增长潜力,又是政策高度支持的,当然就是需要“重点关注、全力发展”的产业赛道,应倾注资源进行招引、培育和扶持。
1
V
1
2017年10月,公司成立,第一家门店开业试运营。
2019年5月,纳斯达克敲钟上市,实现18个月赴美上市的最快纪录。
2020年1月,上市后8个月,浑水发布89页调研报告,指认财务造假。2020年6月,上市后1年又1个月,在“人人喊打”声中宣布退市,转入场外交易。
2021年三季报,净营收23.50亿,同比增长105.6%;净亏损2350万,比去年同期大幅收窄98.6%。2022年1月27日,公司宣布,股东大钲资本联合IDG和Ares SSG,完成前管理层及其团队所持股份的收购。至此,造假管理层完成清算、彻底出局。
这就是瑞幸咖啡奇迹爆红、急速陨落、又满血复活的故事。
当财务问题成为过去式、盈利能力还在不断改善,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在中国咖啡市场巨大的增长前景中,瑞幸被重新寄予厚望。
现实,有时的确远比影视剧要精彩。
在中国的新经济领域中,这样看似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甚至是戏剧性的起伏跌宕并不少见。
作为打算招商的地方政府,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到底如何对一家企业进行评价?
什么样的企业值得砸下真金白银去全力争取的?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体会是,不能就企业论企业,仅仅从企业本身的营收规模、行业地位、品牌影响力上进行静态评价。
而是要在锚定赛道目标的前提下,以终为始,将眼光放大到整个产业赛道的坐标系中,按图索骥,根据产业内部的趋势和格局特征,寻找有效突破点。
具体的说,在我们制定针对特定企业的招商策略之前,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个企业所在的产业赛道是我要全力发展、势在必得的么?
这个产业里是否存在有支配力或垄断性的巨头或王者,是否存在赢家通吃的趋势?
如果有,这个巨头落地的可行性有多大?代价有多大?落地后对当地的带动作用或与原有产业的融合提升有多大?
如果不是,有明星企业、独角兽、甚至是初创公司快速成长成为龙头的可能性么?有通过合理代价争取到这些明日王者落地的可能性么?有没有顶层设计上的容错机制、和合理的投资组合策略,来覆盖这些明日之星因发展不确定性导致的沉没成本?
回答清楚这几个问题,是对具体的企业进行评价和制定策略的前提。
此外,在我们的咨询研究和观察中,的确有以下几类新经济的产业赛道,招商的目标并非一定是非龙头、明星、独角兽不要。
处于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泡沫破灭期的行业:
Gartner曲线中“萌芽-膨胀-泡沫破裂-复苏-成熟”的五个阶段划分,是理解新经济产业周期特征的重要工具。
例如,人工智能产业在2021年就阶段性地处于 “低谷期”,不少企业长期无法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持续烧钱流血。
但也正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发力窗口期。可结合集成电路、智能驾驶汽车等原有产业基础,可以帮助以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企业真正建立商业模式,同时吸引企业落地。
存在不止一个平行细分赛道的行业。
对于内部细分赛道众多、各赛道都有不错的发展前景、甚至赛道间不形成直接竞争的产业,即使是其中部分细分赛道竞争激烈、龙头已成,仍有另辟蹊径、抢占蓝海的可能。
一个典型例子是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事实上,国内股市已有大量网络信息安全企业上市,行业历史几乎与IT业的历史一样“久远”。但近年来随着政策要求变化、信息技术变革和数据量暴涨,对于信息安全的要求正在全面提升。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着快速的技术创新、模式迭代和场景多元化,出现了包括零信任、隐私计算、工控安全等诸多新兴细分赛道。这为不少城市在传统信息安全产业的基础上重塑产业地位提供了策略空间。
创业门槛不高、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或存在企业初创期高速成长(如新消费行业)和一夜成名(如游戏研发、动漫创作行业)可能性的行业。
对于这类行业,与其不计代价地寻找成熟龙头或者明星企业,不如花大力气培育创业生态、厚植创新土壤、孵化明日之星。对外承接平台生态,对内建立更具根植性的产业根基。
结语
中国的“混合经济”体系不是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所说的政府和市场的简单分工模式,也不是简单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而是政府及其各类附属机构深度参与大多数生产和分配环节的模式。
这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在他的畅销书《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中写到的内容。
关于产业政策的正义性和施用边界问题,在中国经济学界的讨论从未真正停止过。
但事实上,政府已经如此深度地参与到经济发展的活动中来。以至于在讨论中国经济发展的时候,如果把政府的作用剥离掉,是没有意义的。
尤其在中国经济已经由一个“追赶者”成长为“挑战者”,需要兼顾“发展”和“竞争”,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转型的当下。
能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和思考,对这个“混合经济”体系的效率提升和价值创造贡献一点点我们的微力,是一个立足中国商业原生态的本土咨询公司的应有之义。
此外,局限在“产业”范畴内探讨“产业政策”、寻找“增长策略”,只是开启了通向正确解决之道的第一步。2019年,深圳的龙华区、南山区开出30万的年薪招聘公立中小学教师的新闻,曾引起网络热议,被认为是深圳面向未来、发展产业、吸引人才的诚意之举。“以人为本”是与“以产业为本”并行不悖的另一面。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增加民生支出,促进人口流入和高质量发展,形成地方经济正向循环,是政府立足长远的可为和应为空间。
因此,虽然是一篇以产业政策立意的文章,我们想用一句不那么产业的话来作为结语,这句话,同样来自于兰小欢教授的佳作《置身事内》: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也有一个基于专业训练的朴素信念:生活过的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