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产与城系列1
2019年的新冠疫情,注定是一个不亚于“二战”的“时代分水岭”。疫情后的世界格局和经济趋势,与疫情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旧世界形成的观念、思想、行为惯性都需要真正地更新换代了。
” 透视新时代文旅市场的三大质变 ” 从文旅市场开发的角度看,冬季旅游一直是一大难题,在北方更是难上加难——户外严寒待不住人、住行成本高收益有限、冰雪项目投入巨大且利用期极短…… 哈尔滨的翻红,其中很多迹象表明大众对冰雪旅游的固有观念已经被颠覆:“左右哥”的领舞,让“小土豆”们在零下二十度的冰天雪地中待一两个小时仍然乐此不疲;免费接送“小土豆”的车队和物美价廉的民宿,让住行成本不再成为问题;按需定制的冰雪游玩项目,不但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第一重变化:线下文旅玩法日趋线上化 其实,此次哈尔滨的翻红,很像是线下文旅市场的“拼多多式”逆袭,这让我不仅想起了英国科幻作家亚当斯提出的充满幽默感的科技三定律: 1.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未来秩序的一部分; 2.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当下的文旅市场,亦是如此,面对以互联网原住民为主体的文旅主流消费人群,如果还是在供给文旅城、文旅综合体,而不懂互联网玩法,那被时代淘汰将是迟早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被地产旧贵几番转手的文旅城们,不如彻底转换观念。 互联网玩法将极大地改变文旅市场的空间结构与市场形式。可以想见的是,哈尔滨凭借着此次的翻红,将迅速成为冰雪旅游的“超级话题中心”和“超级流量分发中心”,执东北乃至全国冰雪文旅产业发展的“牛耳”,成为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出发台”和“回归台”。 而东北其他城市将成为冰雪旅游的“腹地”,由此会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以其他关联城市为腹地的“中心—腹地”结构。这种结构在大大强化冰雪旅游聚合力和辐射力的同时,将极大地冲击散乱的文旅市场格局。 显然,能顺应这一潮流的城市,文旅发展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反之,将会迅速衰落。 第二重变化:情感需求取代物质需求渐成消费主体 图源:哈尔滨文旅 从某种程度上讲,哈尔滨就是大家情绪释放的“宣泄出口”、活在当下的“狂欢舞台”以及明天会更好的“希望火把”,哈尔滨能够提供的情绪价值,远远超过其提供的具体旅游产品。 而作为一个城市,哈尔滨的跌宕起伏也为国人提供了足够丰满的情绪价值。 作为“共和国长子”以及“建国初期最具现代化气质的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哈尔滨,堪称是五六十年代人们心目中的“洋面包”。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与南方的快速发展相对照的,是东北的陷落。而哈尔滨因成为人口最先跌破千万的东北城市而首当其冲,两相比照之下的那份悲情与失落,的确让每个国人都能在其中真正地“共情”。 个人情感与城市情怀同频共振,让哈尔滨的城市性格得以凸显,城市魅力得以极大地彰显。 显然,当情感需求渐成消费内容主体后,人们旅游的目的就不仅仅是“观光—休闲—度假”三部曲了,更需要“社交旅游—情感共情—精神原乡”的新三部曲了。 同样的,一个城市的文旅发展,不仅要靠靓丽的城市形象和丰富的旅游产品,更要靠有血有肉的“城市性格”与既独一无二又有广泛号召力的“城市精神”。 这种需求端的巨大变化,将会极大地颠覆当前旅游市场供给端的产品形式和产品结构。那些硬件高大上而软性服务冷冰冰的旅游产品,很有可能被迅速边缘化乃至淘汰。 第三重变化:全域旅游与全民参与已蔚然成风 景区、街道、社区到处是游客,全域皆旅游。这种全民参与,是中国特色的“狂欢节”,是有别于西方“人口众多的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图源:哈尔滨文旅 全民参与全域旅游,正在改写着旅游经济惯有的规则和运行机制。旅游经济从传统印象中的“富民不富财政”变成了“既富民又富财政”的“泼天的富贵”。 今天的旅游已经进入总体战、系统战的全新时代,不是靠单打独斗就可以的。以往那种一到旅游旺季,酒店、餐饮价格就坐地起价的旅游供给方式,注定不能适应“全民狂欢”时代需求。 ” 剖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123” “一个中心,两点抓手与三项原则” ”
在我看来,如果只是把哈尔滨的冰雪热看做一个营销事件,那注定是昙花一现的。
但如果把他当成一个现代服务产业来经营的话,可以说哈尔滨的冰雪产业如今正处于“起飞的前夜”,只是“三亿人上冰雪”之后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看看欧洲阿尔卑士山麓以及北美加拿大的相关冰雪产业集群的规模,再结合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均消费潜力,就可知这绝不是夸夸其谈。
不过,俗话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发展潜力巨大并不意味着就能马上变成现实。要填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把丰满的理想变成现实,就需要一个具有全局观、系统观、整体性的顶层设计与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落地执行方案。
在以往的咨询实践中,我一直强调“旅游是一种高级第三产业”,是现代服务经济的“先导型”产业与“领航性”产业。
而现代服务业,对于当下纷纷迈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来讲,更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性产业。可惜的是,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发展规律,不管是政府相关部门主管领导,还是行业从业者,并不十分清楚。
哈尔滨冰雪旅游出圈,再次印证了我在以往咨询实践中总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123法则”:
以一个旅游核心吸引物及一个个性鲜明的产业主题为中心,打造面向供给端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和面向需求端的旅游服务体系两大抓手,遵循“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的三项经营原则。 “一个中心”: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与产业核心主题为中心
同样的,旅游核心吸引物越丰富、越立体、越包容,其影响力就越大。此次哈尔滨爆红的源头——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就和当年杭州的西湖免费事件一样,当注意力从旅游核心吸引物提升为整个城市的旅游环境营造之后,就可以用投行的眼光,把冰雪大世界的支出算作整个全域旅游的“投资”行为,对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投资越强,内容越丰富,其能够产生的产业边际效应就会越强,其“中心—腹地”式的涟漪效应就越能得以充分发挥,其流量吸引力和话题制造能力就越强,也越能进行流量分发。
图源:哈尔滨文旅
“两大关键抓手”:以面向供给端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和面向需求端的旅游服务体系为两大实施抓手
就旅游供给体系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打破“什么事情都自己干”的惯性,依照“中心—腹地”涟漪建立一个融合各方力量与能力的弹性的、不断生长的旅游产品供应体系。在这一方面,公共平台搭建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的关键和抓手。
“三项经营原则”: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
最后,落实到具体的经营层面,关键是让政府、企业和民众都能各归其位,各司其政,做到“不错位、不失位、不越位”。
城市之问:
下一个“尔滨”,会是我吗?
” 洞察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 ” 对此,我的看法是,哈尔滨的翻红,是天时(疫情后对社交旅游的热望)、地利(厚积薄发的冰雪之都)与人和(市民网民的主动参与)三方面有机配合的结果,的确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是其他城市可以简单拷贝的。 不过,如果我们剥离这种表面现象和简单复制的想法,也能看到一些对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所借鉴的“必然性”。 时至今日,诸多城市由于种种原因主动或被动地迈入后工业化阶段,面临着与哈尔滨相似的困境:昔日辉煌的产业丧失竞争力,新兴产业接续不上;人口加速外流,消费经济动力不足;老龄化、少子化,青年人外流,城市严重缺乏活力…… 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双轮驱动。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是“中低端工业化+土地城市化”的旧双轮驱动。 迈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是“中高端工业化+(现代服务)产业城市化”的新双轮驱动。 对于新双轮驱动而言,关键就是要构筑以“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为驱动的“硬科技实力”(中高端工业化)和以“人—城—产”新三角为驱动的“软服务动力”(产业城市化)。只有这一硬一软相互协同,才能真正驱动后工业化的城市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