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总机:010-8410-8866
业务咨询:​400-093-2688
为什么领导越多,效率越低?
来源: | 作者:和君咨询建筑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4-06-19 | 91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在为企业做管理诊断时,大家最常诟病的一个话题是 “组织的效率低下” 无论是内部的员工,还是外部的机构,都会抱怨企业的决策链条冗长、大量工作难以推进等种种现象。在建筑企业,此类问题尤为突出,其根源是外部市场对很多事情都很着急,但企业内部处理事情的时间又太久,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企业的决策与市场的要求 “慢半拍” 的情况。

当然,影响组织运行效率的因素很多,几乎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本文从一个特殊的维度——领导分工,来谈谈组织的效率问题。首先聊聊部门领导这一层级。

部门领导:最痛苦的三号位

在与一位建筑企业领导交流的过程中,他对部门职责有一番描述,引用如下:“部门正职、副职,包括主管及普通员工,明确其职责很重要,构建共同的心理契约也很重要。否则的话,正职当神仙,做一个甩手掌柜;副职当怨妇,无权活多难推进;其他员工当看客,推诿扯皮的现象就会出现!最后倒霉和被问责的还是正职、还是整个部门团队。”


这位领导的话,代表了很多企业部门运转的现状。一家成熟的建筑企业,其总部一个部门内部通常分为四个层级:部长、副部长、主管、普通员工。很多企业甚至有五个层级,主管上面,还有高级主管。看似人数很多,但真正干活的,通常只有主管一人,因为部门领导不干活,而普通员工又干不了。如此这般的哑铃型结构,部门任务就落在三号位一人的身上,风险很大,而效率却很低。

面对此类问题,抛开文化、领导力等软性因素,有两种解决思路可以尝试。一是在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的设计时,要从 “责任逻辑” 向 “任务逻辑” 升级。在责任逻辑中,一件事情的责任可以是某个人的,但任务不一定是,任务可能是别人完成的。而明确了任务,就是为了对抗责任不变、但任务下沉的趋势,因为把活甩给别人的倾向,根植于人性中的懒惰。我们在为企业进行组织变革辅导时,通常是不建议部门设置 “管理型” 副职的,部门副职一定要承担具体的任务,做具体的工作。

二是部门内部的职级可以很多,但层级一定要扁平。职级多,是为了让员工得到应有的待遇;但职级,不等同于领导关系与汇报关系。实际的领导关系要根据具体的任务出发,构建以任务为中心的团队模式。比如一个部门中有不同的模块,在某一个专业模块上主管比部门副职更擅长,当任务来临时,需要调动人手。因此,在这个任务里,负责人是主管,部门副职要听他指挥。这样部门整体的效率才会最大程度地提升。当然,构建此类团队需要大量的前提,很难简单模仿,但思路却可以借鉴。

分管领导:分管什么?

聊完了部门领导,接下来谈谈 “副总” 这一层级。在管理实践中,副总又被称为 “分管领导” 。既然是分管领导,那究竟应该分管什么?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分为三个维度:分管部门、分管部门的同时分管流程结果、分管流程。其中第一种较为普遍,第二种在有些企业会以变体的形式存在,而第三种在传统企业里几乎没有,但却是理论层面的高级形态(如合弄制组织)。


分管部门

绝大部分建筑企业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即在设置副总时,根据专业的分工,每位副总管理 1—2 个部门。如营销副总管理市场部、总工程师管理技术部等。这种管理思路符合直觉,本无可厚非,但在实际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管理资源的浪费。在很多企业中,一位副总往往只管理一个部门。而部门中,又有部门正职、部门副职。这就导致了原本简单的部门任务变得极其复杂。来任务时逐级部署,任务完成后层层审核。审核每多了一个层级,就多了几个 “意见” ,很多意见还是矛盾的。三四个人指示,一两个人干活,通常会让干活的人无所适从,这必然会导致效率的低下。所以我们就要思考,如果一名副总管理一个部门,那部门长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本位主义视角带来的效率低下。既然为公司级领导,在做决策时,就要站在公司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但因为公司领导也分管部门,而公司利益与部门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领导的站位不高,企业就会存在严重的危机。因为干成一件事,往往需要所有人的上下同欲;而干不成一件事,通常只有一两个人不配合就够了。而企业中大量的任务,是需要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


分管部门的同时分管流程结果

正是因为按照部门分工的模式存在种种弊病,所以当一项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任务到来时,会通过临时组织的形式进行协调管理。这种方式,可部分解决效率问题。如投标时,需要市场部、商务部、技术部、财务部等多部门配合,由某一个部门主导很难调动平级部门,所以就会成立投标领导小组。通常,小组的组长为董事长,副组长为总经理,小组成员由相关分管领导组成。而小组成员中排名第一位的领导,就是整个任务实际上的第一责任人。由公司级领导负责协调,不同部门的配合就会顺畅很多。


分管流程

分管领导职责分工的最高形式是 “只管理流程” ,没有明确的所辖部门。比如一个公司有 50 个大流程,每位领导管理 10 个流程,为流程的最终结果负责。而一个流程会贯穿很多部门,所以当一个任务到来时,该流程节点的所有人都是这个领导的管理对象。

管部门的核心是管人,管流程的核心是管事。人和事,虽然存在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但往往一个人会做很多事,而一件事又需要很多人,所以二者在统一的同时,又存在割裂。只管理流程,其实是回归到了管理的本质,即 “把每件事做好” 。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实现,只能当成是一种思想实验。因为管理人很具体,管理事很抽象;管理人彰显权力,管理事肩负责任。而我们往往更喜欢具体的事情,更喜欢满足权力的事情。

公司领导:为什么只开会就能拿高薪?

最后谈谈企业负责人与组织的效率问题。一把手对于企业的影响,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此只分析一个话题——开会。为什么要抛开企业家的战略格局、工作风格、个人魅力、管理能力等诸多看起来更重要的话题不谈,只聊开会?因为开会对于企业负责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对 “CEO每天都做什么” 这个课题进行了一个研究,他发现:无论这些 CEO 来自哪个行业,企业规模有多大,大致上都有着差不多的日常工作,那就是去开会。在为期 5 周的观察期内,研究者很少记录到有 CEO 可以连续独处超过 15 分钟而无人打扰。凡是超过 1 小时的活动,都是在开会。

开会如此重要,所以关于怎么开会这个话题,市场上有大量的书籍、课程可以学习。但我们也观察到,关于开会,大部分企业都是不合格的。会议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汇报、澄清、解释与扯皮,而真正用来有价值的讨论、用来决策的时间却很少,很多会议甚至形成不了决策。会议的材料,基本上都会提前发送至与会人员,但往往还需要冗长的汇报与低效的澄清与解释。会议应该是默认大家都了解信息后的一个高效决策的场景,而不是让大家了解信息本身的过程。

如果高管把开会的水平提升了,企业的效率也会提高许多。

效率并非源于分工,协同才是
回到标题,为什么在很多企业中,领导越多,效率越低?领导多不是问题,缺乏有效的协同才是。管理学者克里斯·巴特说:“组织是在混乱中窒息。” 领导岗位是组织分工的产物,但往往也是混乱的根源。

总体而言,部门领导要从 “职责逻辑” 向 “任务逻辑” 转换,内部的管理关系以任务本身为出发点,同时部门内部的层级要尽量扁平;分管领导在分管部门的同时,一定要对流程的最终结果负责。以终为始,用结果倒推一个流程中每个节点的价值;而公司领导,要会开会、开好会,会前充分准备,会上高效决策。


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