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从实验室的“纸面成果”到产业的“真金白银”,科技成果转化正在成为我国创新驱动的重要命题。作为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市场应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有效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技术转移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2023年,我国登记技术合同数量由48.4万份增长至94.6万份,年均复合增速为18.2%;登记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由2.2万亿元增长至6.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28.7%;平均技术合同成交额由462.7万元增长至649.9万元,年均复合增速为8.9%,预计未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技术交易机构服务成效欠佳。目前,我国国家层面技术交易机构主要包括技术交易所、技术产权交易所和国家技术转移机构三类主体,除此之外,部分大型企业和高校院所在内部设有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单位、部门或岗位。2022年,15家技术交易所共促成技术交易3237项,成交总额为291.7亿元;11家技术产权交易所共促成技术交易3395项,成交总额为234.9亿元;385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促成技术转移项目14.6万项,促成金额为2004.9亿元,三类专业技术交易机构合计促成技术交易数量及金额占当年全国总量的比重较低,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技成果转化需求。
从领先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共性规律来看:
顶层设计上,集聚全要素资源提供全线程服务形成统一共识,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及其共性需求成为一致选择。平台运营上,海量真实供需信息是业务来源和持续运营保障,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嫁接集成能力铸就核心优势,常态化供需对接活动是促成技术交易重要渠道,积极规范完善地方专属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体系。经营成效上,纯功能型主体或平台普遍面临创收及盈利难题,现阶段多依赖实体科技园区运营获取稳定收益,科技金融服务有效推动项目产业化商业化进程。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中关村科服”)一是打造全流程闭环的技术交易平台,重点围绕项目供需对接、成果转化落地、场景应用、产业跨界融合、国际项目合作引入、企业科技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的六个高频领域深挖细化,关注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匹配、新技术新产品与应用场景匹配、发展需求与科技服务匹配等“三个精准匹配”,形成“7+1”的平台架构;二是打造多个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医疗器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共性技术服务;三是每年组织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集高端前沿科技成果发布推介、供需对接、交流洽谈和宣传展示于一体,持续构建技术交易生态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高地。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力合科创”)一是与多家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深度绑定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同时与诸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合作;二是搭建全流程科创服务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运营服务、创新基地平台服务和投资孵化服务模块;三是设立概念验证、中试基金,与南山区政府部门合作,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配合,形成了“平台+基金”的发展模式。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一是牵头成立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如联合复旦大学共同建设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聚焦技术验证与商业验证,打通技术应用研究-产品工艺验证-中试放大及功能验证-市场分析评估-工业化生产“接力环节”;二是融入技术转移创新生态体系,与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上海市技术市场协会、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等单位对接并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全方位、一站式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市场既是“桥梁”更是“引擎”。2025年,当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全面建成之时,我们期待的是一场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唯有让实验室的“盆景”成长为产业的“森林”,才能驱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科技强国注入澎湃动能。